有眼无珠比喻什么人


人们常常用“眼中钉”来形容那些深恶痛绝的人,这个词语背后隐藏着一段富有深意的历史故事。

相传,在北宋真宗皇帝的时期,宰相丁谓与一些太监勾结,操控,使得上下混乱不堪。在这个背景下,寇准作为一个正直敢言的,受到了丁谓的极度忌恨。丁谓担心寇准揭露他的恶行,于是千方百计陷害寇准,甚至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由于真宗皇帝被蒙蔽,将寇准贬出了。

虽然皇帝未能,但百姓的眼睛却是雪亮的。他们了解丁谓的奸诈和权谋,同时也敬佩寇准的正直和勇敢。于是,他们将这一事件编成了歌谣,在民间广泛传唱:“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这里的“丁”,指的就是丁谓,他是百姓憎恶的对象。这首歌谣代代相传,后来,“丁”字逐渐被替换为“钉”,形成了现在的“眼中钉”这一说法。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无法考证。把仇视的人形容为“眼中钉”的表述,在史料中确实存在。《新五代史·赵在礼传》中就有相关记载:赵在礼是后唐大臣,他在多个地方任职,每到一处都重税苛征、强行搜刮,导致,因此也被百姓视为“眼中钉”。他的离去,让百姓如同拨除了眼中的钉子,感到无比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