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本回收后去哪里了
近日,关于教材循环使用的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实际上,这个话题并非新鲜出炉,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媒体和学者对其进行探讨,并推动我们实现教材的循环使用。现状却不容乐观,绝大多数的教材最终都被当作废纸流入了造纸厂,真正能够被循环使用的教材占比很小。
究竟教材循环难在哪里?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的一处废品回收站内,商贩王亮透露,他们回收的二手教材中,大部分是成新甚至全新的书。这些教材先被二手书商挑选,剩下的约90%最终都卖给了造纸厂。即使是被挑选出来的教材,真正能够流转到有需求的人手中的也只有30%。计算下来,这家废品回收站回收的二手教材中,高达93%以上最终都流向了造纸厂。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专家辛宝平教授指出,这些流向造纸厂的教材,由于其品质可能无法达到再次作为教材的标准,只能被用于制作更低级别的餐巾纸或手纸。对其进行再利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污染物。
与此尽管线上二手教材交易日渐火热,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繁杂的分拣归类、网站上传和打包邮寄等工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对卖家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教材版本更新频繁以及快递费用高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二手教材的流通。更重要的是,部分卖家还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我国仍有一些地区在尝试推行教材循环使用制度。在辽宁沈阳和平区南京一校的某些学科中,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科学等已经开始使用循环教材。这些教材由学科老师保管,课前发放,课后收回,实现班级之间的循环使用。而在山东临沂沂水县许家湖镇中心小学,学生们使用的教材已经使用了三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改变原有的使用习惯,更加珍惜教材。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循环使用仍主要限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学科且数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