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还原三步骤例题讲解


手机电池随年月充不进电,电动车的续航也日益缩短,尤其在寒冷地区,电池损耗更为显著,废旧电池堆积成山……就在今天(2月13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刊登了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的新发现:通过创新技术,给锂电池进行“深度修复”,使得废旧电池“焕然一新”。

为了攻克锂电池老化、性能衰退等难题,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深入挖掘其内在机制。他们发现,电池的“寿命”与健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核心问题往往集中在某个关键部件——活性锂离子。如果能准确地补充损失的锂离子,就能显著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基于这一理念,团队研发出了一种类似于“物”的锂载体分子,通过类似注射的方式为电池补充锂离子。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研究团队成员高悦表示:我们的技术能够实现精准治疗,让电池在使用后恢复如新。例如,一款商用磷酸铁锂电池,按照常规使用,经过2000次充电放电后,便会容量减退、面临报废。有了我们的技术,这款电池在经历12000次充电放电后,仍能保持接近初始的“健康”状态。

那么,这个神奇的锂载体分子是如何被发掘出来的呢?团队巧妙地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化学知识,将分子结构和性质数字化,并运用大量的有机化学、材料工程等相关知识,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后,这种新型的锂离子载体分子应运而生。

高悦团队成员继续透露:这种分子不仅对商用电池的修复效果卓越,而且成本相当低廉。它还有助于推动绿色电池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