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
内临聘人员的艰难处境:低薪高劳,心态浮躁,实际工作常被边缘化
不久前,某省发布解聘临聘人员的公告,在群众中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支持此举,认为可以减轻地方的财政压力;也有人担忧,基层单位人手不足,临聘人员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旦解聘,他们何去何从?那么,我们不禁要探讨,临聘人员究竟面临怎样的困境呢?
一句话总结就是:“拿着微薄的工资,承担着繁重的任务,日常表现出的是无所谓的态度,且常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挂在嘴边”。
这些临聘人员,大多出于帮助基层减负而被聘用,尤其在基层单位,他们的数量尤为庞大。他们的收入往往仅略高于地方最低工资标准,每月的浮动范围不过一两百。那么,为何还有人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呢?
实际上,能进入单位担任临聘人员的大多属于几类人:有的是本地拆迁户,家庭条件优越,寻求的是离家近的工作机会;有的是本地学历不高的年轻人,既不愿远行,也不愿平庸度日;还有的是为了在单位获取资源的人。大多数临聘人员并不依赖这份收入维持生计,或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
他们的工作内容以体力劳动为主。由于学历和流动性的限制,单位很少赋予他们连续性工作的责任。如规划巡查、安全巡视、火灾隐患排查、违建记录等工作,多依赖于他们。在人手紧张的工作环境中,除了日常的本职工作外,这些临聘人员还需承担大量的额外任务。
以一个拥有30个村的乡镇为例,正式编制人员最多不过一百多人。在如此有限的人员配置下,聘请临聘人员几乎成为了弥补人员不足的必备之策。由于许多临聘人员无法胜任专业工作,他们往往被安排承担更多的体力劳动。
因为没有编制的限制,部分临聘人员容易出现工作态度问题。他们可能抱着无所谓的心态,遇到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正式编制的人员苦不堪言。同样的工作安排,临聘人员的态度让正式编制人员感觉像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这种心态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被边缘化,干好干坏都无需承担责任。这种情况不仅让正式编制人员对临聘人员产生不信任感,也损害了临聘人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