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
在《认知行为疗法入门》一书中,郭教授详细介绍了核心信念的形成、机制、识别及治疗路径等关键内容。特别是在这一章节里,着重探讨了人格与核心信念的紧密关系。那么,认知行为疗法是如何看待和认识人格及人格障碍的呢?还有在核心信念阶段的咨询流程和相应技术的应用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人格的定义,尽管众说纷纭,但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尝试理解。无论是精神分析、人本还是认知行为角度,人格都被认为是包含以下核心内容:人格是知、情、意和行的复杂;是个体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是遗传和环境交互影响的结果;包含了过去的经验,也涉及对现在和未来的认知。
心理学家常常用自我或自我概念来描述人格。例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罗杰斯的理想我和现实我;而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则通过核心信念来描述人格的内核。这些不同的内核会驱动个体发展出不同的行为模式,以补偿人格中的某些侧面。例如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伦·霍妮提到,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孩子可能会亲近人群、反对人群或脱离人群来应对焦虑感;阿德勒则认为个体可能会追求卓越或选择远离挑战来面对自卑感。在认知行为疗法中,这些被称为补偿策略。
从认知行为疗法(特别是贝克的认知疗法)的观点来看,人格是由核心信念和补偿策略共同构成的统一体。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人格的形成呢?包括遗传、环境以及个体自身的因素如儿童对早期经历的解读和过度发展的行为方式等。其中,个体与重要他人的初始互动模式会影响其与其他人的互动模式。随着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逐渐深入,其人格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人格障碍指的是个体的行为方式偏离文化背景而不被他人理解,因此难以适应环境并给自身或他人带来痛苦的情形。特别是在广泛、多种人际关系中都产生痛苦的情形时,我们称之为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模式。本书根据人际关系模式的特点,将人格障碍分为关系寻求、关系冲突和关系疏离三种类型。咨询师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和对自身及他人的核心信念,能更好地理解人格障碍的本质,以便进行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