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妆台最走心的精辟句子
秦淮月色映衬深秋的夜晚。风吹起,摇曳的影子中,飘散的不是柳絮,而是凝结的忧伤。晨曦尚未降临,月色已逐渐淡去。这秋夜似乎过于漫长,让人心生寂寥。
夜色中,乌鸦啼叫,霜草轻摆。楼阁之上,瘦削的身影映出长长的光影。女子,呵出一口热气在冰凉的手上,微暖的感觉让麻木的臂膀有了些许知觉。她放下手中的笔,走到窗前,望向东方渐渐泛起的鱼肚白。又是一个新的一天,远方的郎君,收到信已经三天了,在东京可好?妾身始终期盼着你回乡带我离开。
回忆涌上心头,犹记得那个季节,南码头送别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时你赴东京参加春闱考试,承诺短则三月,长则半年,定回乡将我明媒正娶。我心中虽有欢喜,却不愿让你因儿女情长而分心。谁知你一试中的,被官家看重,留集贤馆修书,一别便是三年。郎君啊,我心中的万千悲喜向谁诉说?
清脆的鸡鸣声打破了夜的寂静,女人轻轻卷起帘子,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铜镜里绝美的容颜上裂纹的妆和淡淡的水渍,心事再次涌上心头。想起那句诗:“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非膏沐?谁适为容。”你在那遥远的北方,我思念成疾,连眉毛都仿佛化成了远方的模样。
放下眉笔,女人拿起桌上的回信,写下最后的思念:“夜,孤风,冷清秋。点点滴滴,心事如秋。青灯挑尽难成眠,郎君是否无恙?忧心忡忡,不知归期何时?”
说到此,不禁想起那香草的典故。文忠公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虽曾入主台谏、外放为任,但之路充满荆棘。想当年,仁宗亲政、立志时,君臣一心追求国富民强,那时文忠公与仁宗皇帝正如热恋的情侣般并肩作战。然而天不遂人愿,触动了腐朽势力,他们集结攻击新政。文忠公内心激荡时创作了这首词,将君王比作情郎,自己则是等待赎身的歌女。词中反映了文忠公对的复杂心情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