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和利润有什么关系
库存与利润间的微妙关系,如同舞动的双刃剑。库存不足,销售受阻;而库存积压,则成本攀升。尤其是那些备受追捧的爆款商品,常常遭遇缺货的窘境,与此仓库里积压的商品却无人问津。
众多商家主理人往往将焦点置于销售额与回款之上,对库存状况疏于关注。待到年终结算时,审视各项财务数据:、现金流、待收款,最终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熟悉的现象:“今年赚的钱仿佛都锁在了货品之中。”
库存的起源可以是市场瞬息万变的自然因素,也可能是商业决策的人为因素。回想起早期从事渠道销售摩托车的日子,那时行业增长迅速,商家常常为了追求高销量而过度囤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波动的年份,市场环境突然逆转,经销商们即使面对再好的促销也难以为继,因为自身承受的压力已然过大。
随后在饰品行业,经历了国内品牌艰难的时期。随着店铺大量关闭,我们意识到渠道交易背后实质上是库存风险的买卖。服饰行业更新换代迅速,新品频出。为了获取更高折扣,商家不得不选择压货。年复一年,当库存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扩张的步伐与电商的冲击交织在一起,使得经济放缓的压力如影随形。
那么如何防范库存风险呢?引入“库存周期”的概念十分关键。以饰品店的库存为例,我看到许多店铺在库存管理上较为松散。面对经常缺货的爆款与积压不动的商品,有效的库存周期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库存周期的计算方式为:总库存数量除以每月销售数量,即反映商品的当前流通周期。
在我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某些商品的库存周期竟长达一年之久。假设某商品月销售额为2万(一般规模的店面日销售额约2万),而该商品的库存却高达24万且存在单品断货情况。这表示该商品一年内未能有效流通,未能创造应有价值。即使这些货物由厂家提供支持,但它们仍占用了宝贵的版面和仓库空间。若用于销售其他商品,或许能带来更多收益。
追求极短的库存周期虽可减轻部分风险,但并非长远之计。极端的缩短策略将使公司工作量大增、店面始终处于缺货状态、消费者选择空间受限并可能流失。合理的库存周期设置至关重要。店面人员与采购人员需密切沟通与协作,常规商品保持2至3个月的库存周期。对于爆款及当季商品可适度放宽限制。与厂家沟通并调整自身策略是必要的。
厂家在某种程度上为零售店分担了库存风险。维持2至3个月的常规库存周期并通过零星补货来应对市场变化是明智之举。对于滞销商品及时促销以加速消化。因为库存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不能一劳永逸。
有效的库存管理是商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合理的库存周期设置、与供应商的良好沟通以及持续的库存优化策略,商家方能确保业务稳健发展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