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FOB是用谁的货代
在全球贸易的术语海洋中,FOB和CIF这两个术语尤为常见,它们在贸易实践中广泛应用。作为跨境电商卖家和外贸人员,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各种潜在风险,并将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不仅仅依赖合同或贸易术语。
关于FOB的风险,有如下几点需要关注:
1. 在后付款的情况下,货代容易与买家勾结,若买家未付尾款,货代可能会放单给买家,给卖家带来损失。
2. 如果客户最终拒提货物,FOB情况下由于指定的货代不在卖家控制之中,无论是退运还是专卖,操作都会变得麻烦,并可能产生高额的滞港费用。
3. 在FOB情况下,客户指定的货代的本地费用往往较高。
4. 相较于CIF,FOB情况下获得货代的额外支持更为困难。
而对于CIF的风险,主要也有几个方面:
1. CIF流程相对复杂,复杂就容易出错,出错即意味着风险。比如因流程出错导致交货推迟,运费上涨等情况。
2. CIF要求卖家承担货物到达目的港前的责任,尽管理论上责任和风险在货物越过装运港船舷后转移给买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使购买了保险,如果忘记买保险或心存侥幸心理,损失可能仍由卖家承担。
客户将产品运至目的港,甚至负责进口清关、代交税款等流程。在这种情况下,FOB成为了多方博弈后的平衡选择。一些工厂更倾向于使用FOB,因为这样更接近于一钱一货的模式。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佳选择。
从操作层面看,很多公司鼓励与客户做CIF,因为这能避免本地费用超标、有效控制物权,尤其在出货后付款的情况下。但最核心的是,在客户采购链条中占比越大,卖家的核心价值就越高,被替换的机会成本也随之增大。
而从意识形态角度看,财务角度关注的是“货过船舷”即收款,但对B2B销售人员来说,只有当产品被客户卖出才算销售结束。许多卖家只能看到“货过船舷”前的部分,仅仅用“成本+费用+利润”的方式报价。相比之下,竞争对手的战场已经前移,他们会协助客户规避风险、设计产品、开拓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