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们的钱都存哪了
最近大环境给人一种感觉,似乎大家都过得挺难的。许多人都在精打细算地过日子,甚至有的人因为失业而陷入困境。演唱会却场场爆满,旅游景点也是人山人海,机票、民宿和酒店价格都在上涨。这种反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钱究竟被谁赚走了?
这个问题其实早有答案。一些产业虽然逐渐没落,但新的产业却在蓬展。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学现象。就像女性裙摆的长度、口红的销量、网约车司机的谈吐一样,这些都是经济变化的微观体现。
实际上,大多数人的生活现状是紧缩、降低欲望、理性消费、不敢投资、拼命存钱。虽然口头上说消费重要,但真实情况如何呢?让我们从数据中找寻答案。
最近的数据显示,个人消费和企业消费的统计数据都在下降。居民部门在捂住钱包不敢消费,企业也停止扩张,市场期待的需求复苏并没有出现。与此住户存款却在不断增加。人均存款数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字。而增速却低于存款增速,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人们更加谨慎的消费观念。在经历了房地产市场调整、新二手房交易量走低之后,需求不足冲击了市场。受提前还房贷的影响,银行不仅难以放出,而且还要面对存款的回流。
结合居民部门杠杆率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增速下滑的居民债务增长也在下滑。人们不敢加杠杆的背后,是收入增速小于负债利率的困境。也就是说,人们赚的钱不足以偿还利息。
经营贷的兴起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策略选择。人们通过经营贷来替换原有的个人住房商业,这也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担忧。最近钟薛高和阿里等品牌的困境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对形势的误判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未来的焦虑。
说到货币流动性,广义货币余额已经突破了惊人的数字。但这背后隐藏的是什么?狭义货币增速的下降、M2和M1的剪刀差扩大,都说明了企业和居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微观个体的盈利能力下降,投资机会有限。超发的货币并没有注入实体经济,而是出现了货币漏损,退出了流通市场。
这也引发了层面的关注。现在的都在围绕“驱赶货币进入流通环节”展开工作。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消费,让资金流动起来。但现实是,银行的日子也不好过。部分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出现倒挂,招商银行不再发放长期大额存单等现象都说明了这一趋势。银行业作为经济血液的关键中心,其运行情况和经营策略的变动都能灵敏地反映宏观经济的兴衰情况和趋势走向。
那么未来会怎样呢?利率可能会继续下调,提前还贷仍然是最好的理财选择之一。当居民和企业无法创造需求时,会出手刺激经济,让资金流动起来。但这并不容易,当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减少时,各种后遗症就会出现。比如大学学费涨价、基础民生消费领域涨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