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三种表现


人类自古以来,根据自身的需求,有意识地驯化动植物,这一过程中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外在形态,更影响了他们的内在性格。这种改变并非塑造,而是通过筛选——保留那些对自己有利的特质,淘汰那些不利的,经过世代的累积,成功地将动植物引导至我们所需的轨道。这一筛选机制并不局限于动植物,人类自身也身处其中,而这次筛选的主导者便是文明本身。

文明,这一看似无形的力量,其实源自资源的有限性。资源的稀缺导致个体间的竞争升级,进而在文明层面形成竞争。在这场竞争中,强大的个体和文明得以崭露头角。资源的争夺不仅塑造了人类的外在形象和能力素质,更影响了我们的性格。性格,既是个人长期行为方式的体现,也是文化的一种表达。

当因地理阻隔而交流较少时,不同的行为方式可以和平共处,各自发展。文化呈现出多样性,每种文化独立发展,彼此间影响较小。一旦交通阻隔被打破,或者交通发达、边界开放,不同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冲突便不可避免。这种冲突会带来文明的内耗,而文明的发展需求则是降低这种内耗。于是,在文明的筛选下,文化逐渐走向统一,多样性逐渐趋同,行为方式也逐渐一致。

这种一致性的产生,可能是某种文化同化另一种文化,也可能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形成全新的文化形态。当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时,那些人数众多、地理优势显著或者掌握更多资源的文化往往更具优势,能够融合其他文化,展现出全新的姿态。

即使在同一类文化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同样可能导致行为方式的冲突,产生文明的内耗。虽然这种内耗相较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可能较小,但一旦被文明所察觉,就会被逐渐筛选和修正。文明的筛选会将那些细微的差别抹杀,确保同一类文化内部的行为方式越来越一致。这种一致性也带来了社会的压抑性,人们的行为方式越来越趋同,差异逐渐消失,仿佛所有人都戴着同一张面具生活,行动如同遵循程序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