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蛮腰介绍50字
今年第16号台风,被正式命名为引人注目的"浪卡"。在台风浪卡与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10月13至15日粤西及珠三角地区迎来暴雨至大暴雨的天气。广州市气象台已发布台风白色预警信号,南沙区更是发布了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如此具有性的台风,它的存在既是自然的警示,也是人类不断加深理解的课题。广州塔——这座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标志性建筑的第一高塔,却能从容面对其挑战。
台风"浪卡"的背后,有着一位科研巨匠的默默付出。
周福霖院士,是我国在抗震与减震控制领域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广州大学工程结构抗震研究中心的主持者、广东省工程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的领导者。他在这一领域具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和丰富成果。其研究与技术广泛应用于众多重要工程项目,如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并在各类重大项目中获得了多个荣誉。
面对广州多变的气候环境,尤其是时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周福霖院士在广州塔的隔震设计工作中,深感保护其不受台风影响的重要性。他注意到广州塔的设计使得传统的地下防震技术难以施展,因此他决定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周福霖院士创新性地提出在广州塔顶设置“质量摆”的方案。通过安装两个巨型水箱来提高建筑的抗风能力,这一举措使得广州塔在强风来袭时仍能保持稳定,不受狂风的影响。
历史上的超强台风"山竹"曾造成巨大,但广州塔却稳如磐石。这背后,除了建筑设计的巧妙之外,更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努力。其中,广州大学的谭平教授便是这一技术的重要推动者。
谭平教授是广州塔减振控制技术的负责人。他深知广州塔的独特性带来的挑战,因此他带领团队不断进行试验与调试。他们成功地将消防水箱的质量转化为减振系统的一部分,并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级主被动复合调谐整套控制装置。
如今,广州塔采用的减振控制系统是世界最先进的,它利用两个消防水箱作为被动控制阻尼质量块。系统还配备了主动控制装置,能够根据塔身摇摆的精确数值自动调整运动模式,进一步降低塔身的摇摆幅度。实践证明,这套控制系统经受住了多次强台风的考验。
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广州大学以和区域重大需求为导向,深化科研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学校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战略,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如此看来,"小蛮腰"广州塔的防风防震技术不仅代表了科技的进步,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我们期待着未来有更多这样的科技成果,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安全与保障。
注: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各大新闻媒体及广州大学官微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