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性和程序性的区别


你知道吗,知识可以分为四大类别。从小到大,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积累着学习和知识,逐渐发现知识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类。这其中,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四大知识分类得到了广泛认同。

这四大知识类别分别是:

① 事实性知识,指的是那些分散的、孤立的、像“信息片段”一样的知识。

② 概念性知识,则是以结构化的形式起来的知识。

③ 程序性知识,同样是像“信息片段”一样分散、孤立的知识,但更侧重于实践应用。

④ 元认知知识,则是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在,更注重个体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认知和控制。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四种知识类型的学习方法:

对于事实性知识,如学习《白毛女》时,你可能需要记住剧中所有角色的名字、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剧情的细节。这种学习方法关注的是细节和要素,将注意力集中在具体事实上。

而对于概念性知识,学习《白毛女》会让你理解一些重要概念,如、矛盾和社会制度。你会尝试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剧情中的作用。这种方法更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现状。

接下来是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对于程序性知识,你希望学习一套通用的方法或“工具”,用于学习、理解、分析和欣赏其他剧本。而元认知知识则更注重自我反思和学习过程的认知。你会记录使用学习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学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四种分类其实是基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来划分的。那么,如何针对这四种不同的知识类型提高学习效率呢?

对于事实性知识,由于其是分散的、孤立的信息片段,学习的关键在于快速记忆和牢固记忆。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因此不必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记忆价值较低的事实性知识上。而应集中宝贵的脑力和精力在关键信息的记忆上,如术语、符号等。

而对于概念性知识,我们需要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不仅是为了知道一个概念是什么,更是要了解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更大的知识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