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的照片属于什么模型
近几年高考或日常考题中频繁涉及生物模型的考察,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生物模型分析与建构的重要性。
通过概念图解、细胞亚显微结构、生物学过程图解等模型,能够较好地评估学生的分析、获取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在学习生物模型时,很多同学都感到困惑,无法清晰区分各类模型。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地谈谈生物模型,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课本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生物模型包括:必修1中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必修2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等。这些模型都是对生物体某些结构或过程的抽象表示,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有些同学可能会有疑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拍摄的照片是否属于物理模型?实际上,照片并不是物理模型。以人教版必修1第56页的一道判断题为例:“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就是建立细胞的物理模型”,答案是错误的。照片是对观察到的生物结构的记录,而物理模型则是根据生物学原理制作的实物或结构示意图。
除了上述模型,教材中还会出现其他类型的生物模型。例如,酶活性受温度(PH值)影响示意图(曲线),这是通过图形来表示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图形),展示了细胞周期的过程。还有“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 t = N0 λ t,以及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等,这些都是通过数学公式来描述生物学现象和过程。
除了上述实例,教材中还会涉及一些概念模型,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这些概念模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