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可以分组三天可见吗
【热门讨论】近期,和友人闲聊微信朋友圈时,大家都觉得朋友圈似乎变了味。频繁出现的“三天可见”设置,似乎在无形中拉远了朋友间的距离。回想朋友圈初建之时,分享的都是真实的心声,无论是喜是忧,都会及时与朋友们分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圈的圈子逐渐扩大,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因此人们开始有所防备,纷纷设置起了“半年可见”甚至“三天可见”。据统计,全国有一亿人设置了“三天可见”,对于这一做法,各方观点不一,您怎么看?
谢翅飞认为,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与其他的可见设置并无太大区别。如果真想隐藏些什么,自然会设置为“不让他(她)看我的朋友圈”。而允许“三天可见”,既表明对方没有防备之心,也可能是一种善意的表现,不想浪费你的时间去翻阅过去的点滴。对于深交的朋友,无需通过朋友圈来了解。
林晓君则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担忧,很多人会回看自己的朋友圈,发现过去的自己可能有些天真或有过多的理想。为了避免给他人留下不良好的印象或被猜测性格癖好,许多人选择了“三天可见”来保护自己。
许素芬对此持不同看法,她认为朋友圈的信息无需设置时间期限。发到朋友圈的信息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没有必要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其可见性。如果有些人不适合看到某些信息,可以选择对他们进行。
温丽容则持开放的态度,认为君子应该坦荡荡,敢于发朋友圈就应不怕人翻看。朋友圈是开放的,应当保持开放的心灵,对于那些真正坦诚的朋友无需设防。
曾晓燕则更强调隐私保护。她建议对朋友进行分组,适当设置查看范围以保护隐私。发朋友圈时也要注意不要透露过多的个人信息。
刘炳发则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起初加入微信的多为亲朋好友,但随着工作和生活的扩展,朋友圈子逐渐变大。有些人可能不希望自己的所有信息都被熟悉的人知道,“三天可见”的设置便应运而生。
黄明则持一种更为私人的态度,他觉得生活大多时候是与自己有关的,设置“三天可见”并无不可。他发朋友圈的初衷是表达、记录和享受生活。
黄语晞则强调真正的友谊需要真心来呵护,与其纠结朋友是否对自己开放朋友圈,不如直接与朋友面对面交流。
曾晓冬则认为发朋友圈是记录那一时刻的喜怒哀乐和幸福时光。设置三天可见是为了与朋友分享快乐,而保留的部分则是给自己以后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