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对心理人格障碍
这是一个少年在成长中遇到边缘型人格父母的情感经历。他的母亲的爱是有条件的,当儿子未完成任务时,她会生气并责备他。但当她需要爱时,又会深情地拥抱他,表达亲密之情。
边缘性人格障碍在1980年才被正式确认为一种障碍,并在《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被描述。在第五版手册(D-5)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特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模式,以及明显的冲动性。其症状包括为避免失去某些东西而疯狂努力、身份障碍、自我伤害的冲动倾向、行为等。
D-5中也描述了边缘性和反社会人格的差异性。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操纵是为了获得成长、关注或积极反馈,而反社会人格则是为了获取利益、权力等。边缘性人格的亚临床变异表现为情绪调节和代表他人的缺陷,但仍处于正常功能范围内。
心理学家约书亚·德·米勒及其同事在研究中发现,边缘性人格是易受伤害的黑暗三合会中的一员。这个三合会还包括自恋和马基雅维利。尽管边缘人格与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关,但它更多是继发性精神病的临床变体。脆弱的自恋和边缘性人格存在潜在差异。自恋者的自我形象是脆弱的,但总体上积极;而边缘人则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缺乏自我稳定感。
对于边缘人来说,他们难以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他们可能会将自己视为不同的人,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和与谁在一起。他们的情感消耗使他们失去理性思考和决策能力,容易受到他人反馈和暗示的影响。当受到负面反馈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他们的思维方式呈现出非黑即白的极端性,与现象相关。这种可能导致自我或他人,或者所谓的“投射”。倾向于自我憎恨的边缘人更倾向于将他人视为怀有恶意,而倾向于他人的边缘人则更容易将自己视为无能和毫无价值的人。
这个边缘的世界就像孩子的世界,被分成英雄和恶棍。作为一个情感上的孩子,边缘人格不能容忍人类的不一致和模糊性。他们无法平衡他人的好与坏品质,将其视为对那个人的持续、连贯的理解的缺失。在任何特定的时刻,他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有“好”或“坏”,没有中间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