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形技术名词解释


一、填空题

1. 液态金属中的起伏类型包括:能量起伏、结构起伏、浓度起伏。

2. 流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金属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物理性质。

3. 粗糙界面的生长方式为连续生长,而光滑界面的生长方式为侧向生长。

4. 规则共晶的形状分为层片状(体积分数接近)和棒状(体积分数相差大)。

5. 共晶生长界面失稳的影响因素包括工艺因素(G/R)和熔体对流。

6. 铸件宏观的组成包括激冷晶区、柱状晶区、内部等轴晶区。

7. 熔池结晶的特征有:联生结晶、晶体成长的选择性与弯曲柱状晶、熔池凝固形态的多样性。

8. 熔池结晶的细化方法包括:晶粒细化、振动结晶、焊接工艺。

9. 焊接热循环的主要参数包括:加热速度、最高加热温度、相变温度以上的停留时间、冷却速度。

10. 焊接热影响区的硬化主要取决于:化学成分、冷却条件。

11. 焊接热影响区的脆化形式包括:粗晶脆化、析出脆化、转变脆化、热应变时效脆化、氢脆化、石墨脆化等。

12. 防止焊接HAZ开裂(韧化)的措施有:控制母材成分与(微合金化,控制轧制技术)、韧化处理(合理工艺)。

13. 偏析的分类包括:微观偏析、宏观偏析。

14. 塑性成形的方式有:晶内(滑移、孪生),晶界(滑动、转动)。

15. 塑性的影响因素有:化学成分和合金成分、状态、变形温度、应变速率等。

二、判断题

1. 固态、液态、气态的结构比较分别为:固态(长程有序,短程有序)、液态(长程无序,短程有序)、气态(长程无序,短程无序)。

2. 非均质形核与均质形核的临界半径不相同。

3. 磁性转变属于相变。

4. 经过调质处理的高强钢和具有沉淀强化及弥散强化的合金,焊后在热影响区不一定会产生软化。

5. 一次夹杂物是在金属熔炼及炉前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夹杂物是在液态金属在铸造过程中产生的。

6. 变形抗力是材料本身的属性,而塑性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7. 库伦摩擦条件适用于冷变形,最大摩擦条件适用于热变形,摩擦力不变条件适用于塑性变形。

8. 孕育处理影响生核过程并细化晶粒,而变质处理影响生长机理。

三、名词解释

1. 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在铸造过程中填充铸型的能力,获得形状完整、尺寸精确、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

2. 流动性:液态金属在充型过程中的流动能力,是液态金属的重要工艺性能。

3. 动力学过冷度:凝固时界面温度必须低于平衡熔点一定程度,晶体才能进行生长,这种温度差称为动力学过冷度。

4. 成分过冷:固溶体合金在结晶时,由于溶质组元的重新分配,在固液界面处形成溶质的浓度梯度,从而产生过冷。

5. 粗糙界面和光滑界面:固液界面中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被固相原子占据的程度不同,形成凹凸不平的粗糙界面和整体平整光滑的光滑界面。

6. 溶质再分配:合金凝固过程中,溶质在液、固两相中发生的重新分布的现象。

7. 焊接热循环:在焊接热源作用下,焊件上某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8. 偏析:合金凝固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分为微观偏析和宏观偏析。

9. 气孔:金属中气体含量超过其溶解度或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气泡在凝固前未能,形成的孔洞。

10. 偏析夹杂物:合金凝固过程中,因液固界面处液相内溶质元素的富集产生的非金属夹杂物。

11. 收缩:金属在液态、凝固态和固态冷却过程中发生的体积减少现象。

12. 热裂纹和冷裂纹:金属冷却到固相线附近时产生的开裂现象称为热裂纹,而在金属经焊接或铸造成形后冷却到较低温度时产生的裂纹称为冷裂纹。

13. 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不其完整性的能力。

14. 塑性成形:金属在固态状态下,利用金属的塑性产生永久变形的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