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房地产的下一代消费


Meta公司推出了Orion这一接近消费级的AR眼镜,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彭博社爆料称苹果也在启动Atla“智能眼镜”项目,同时OpenAI招募了前Meta公司Orion增强现实眼镜项目的前负责人Caitlin Kalinowski,也表明了其在AI硬件领域的布局。

在谈论这一波AI+AR眼镜热潮时,有一家名为INMO的AR眼镜公司值得我们关注。虽然在国内名气不大,但它却以一股子莽劲在AR领域努力着。在基础技术远未成熟的情况下,他们却认真地做出了一款设计正统、功能完整的消费级AR眼镜,并成功上市发售。

AR四小龙是形容那些活力满满,日有所成的新兴AR公司的。在国内AR创业圈子里,由XREAL、雷鸟创新、Rokid和INMO影目组成的「AR四小龙」行业概念,代表着消费级AR的希望之星。但INMO的存在感相对较弱。与其他“三小龙”相比,INMO影目科技似乎找不到一些足够差异化、足够印象深刻的特征来精准描述。

如果要给INMO贴个标签,那产品路线特立独行,「顽固又硬核」是最合适的。与Hololens和Magic Leap这类集成了大量传感器、电池、专属算力芯片的工业级AR眼镜不同,INMO AIr2更接近真正的消费级AR眼镜。无论是在体积、产品原理还是实际功能上,INMO AIr 2都表现得「极简」。

与其他的消费级AR眼镜不同,INMO Air 2在空间上虚拟固定尺寸的「大屏幕」,主打观影和游戏,强调空间显示功能。它拥有号称最为轻量级的SLAM,有基本的虚实交互,透光率更高。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基础技术还未成熟的情况下,硬是做出了一套有基础AR功能、针对消费级可正常穿戴的日常眼镜。

消费级AR眼镜的产品原理说起来并不复杂,但实现起来却面临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两个难题就是微显示屏和光传输组件。微显示屏是第一个巨坑,而且是绕不开的成本大头。目前主流的微显示屏有硅基液晶(LCoS)、硅基OLED(Micro OLED)和Micro LED三种。它们都是硅基板而非玻璃基板,需要在很小的显示面积上实现极高的像素密度。

硅基液晶虽然在分辨率和全彩显示方面性能优异,但其发光器件经过液晶层的相位变化光线调制和极化后存在多种反射、散射损失的问题。而目前主流的硅基OLED方案虽然结构简单、体积小、色彩表现良好,但在采用先进制程压缩单像素面积进一步提升分辨率时却面临良率低、成本高的难题。至于Micro LED是最理想但也是最不成熟的方案,连彩色显示都困难。只有单绿色光引擎才能达标。所以说起来,消费级AR眼镜的不可能三角就是性能全面无短板的微显示屏、OST光学原理的高质量图像传输以及完整的虚实结合和先进的人机交互。这也是一体式消费级AR眼镜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