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最大的旧衣服回收公司
策展人杨云杰表示,碧江古村给人的初步印象往往局限于祠堂、牌坊、金楼和美食。但深入了解后,人们会惊叹于这座位于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之间的古村的“慢节奏”。这次的实践活动并非一蹴而就的艺术乡建或振兴,而是一种与碧江生活节奏相协调的“缓慢”实践。调研观察需要“慢”以沉淀甄别,创作转化需要“慢”以融合校验。或许只有“慢”才能使艺术融入多的共同生活,成为碧江文化传承和青春活力的新起点。
在碧江,“集”与“散”不仅是驻地田野调查后的印象,也潜藏于村落的整体时空特征中。从“九龙入洞”的格局到江河港湾的交错水路,从昔日的圩市贸易到现代年轻人的散居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种动态的平衡。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线索,挖掘碧江八百年文脉中的历史切片,并在创作实践中探讨古村活化与传承的新思路。
顺德公共艺术实践vol.03源于榕树头村居保育会的探讨,最终在碧江德云居落地。德云居旁的“汀涌”河涌,与即将恢复的水道相连,象征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作为餐厅的德云居,无边界的设计让村民与游客都能找到心灵的驻足点。作品既关注村民,也关注游客,还有更多关于历史建筑、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话题待我们深入探讨。
碧江古建筑群展现了宅第、祠堂、书斋、园林等多种功能,蚝壳墙、水磨砖等岭南特色建筑元素令人叹为观止。柱础作为古建筑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具有艺术性,还承载着村民的精神。我们将结合村民生活的旧物和柱础造型,创作一组名为《游园记》的雕塑作品,希望这些“柱础”不仅能支撑起宏伟的建筑,更能承载起村民的精神世界。
此公共艺术计划源于顺德碧江,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变迁和工业发展。策展人杨云杰在考察中发现,德云居成为外地游客与本地村民的共处空间。我们设置了一件以村中老榕树根为造型的材料作品,用粗麻竹纤维制成,成为村民与游客共同的情感纽带和认识此地的标识。
衣物作为人的第二层“皮肤”,旧衣物则承载了个体在时间中的印记。我们通过艺术工作坊鼓励参与者在旧衣物上表达情感,反思个人与社区、的联系。参与者将自画像转化为图像,以此重新建立与社区、家庭及自我之间的联系。
第一期活动聚焦于碧江社区的亲子家庭。艺术家将所有绘有自画像的旧衣物回收重组,拼接成群像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家庭的情感联系,也展现了社区的文化传承。
碧江曾是一片大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村落。德云居的侧门内隐藏着另一种生活气息,仿佛三角梅在此生根发芽,成为灵韵的地。我们以三角梅为灵感,运用人工智能模型生成了56片叶片,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爱意。
碧江村曾是一个典型的水乡社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水乡的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也在逐渐消失。我们必须深入理解这个区域的时空特征和文化脉络,“集”与“散”的关系不仅仅存在于地理和经济中,更是深深融入了村民的日常和文化中。
值得一提的是王超教授所带领的实验艺术材料与装置课程项目(广州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这一项目旨在推动跨媒介艺术的创新发展。
记者/文图:顺德融媒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