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举个例子
我们通常所认知的时间管理,是试图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柳比歇夫,这位前苏联科学家,用他的一生证明了,时间管理并不仅仅是速度和数量的较量,更是质量和效率的体现。作家格在《奇特的一生》中详细描述了柳比歇夫的一生,他完成了70多部著作,这些著作因其卓越的价值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柳比歇夫涉猎的范围广泛,包括科学史、农业、昆虫学、哲学、动物学、进化论等。他收集的关于跳蚤的标本,甚至比动物研究所还要多出5倍。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格在《奇特的一生》中总结说,柳比歇夫的秘诀似乎很简单,那就是:记录时间。
每位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实际上都被浪费掉了。表面上看每件事都非做不可,但实际上却毫无价值。如果想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时间是如何消耗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时间管理出现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记录时间。
柳比歇夫记录时间的方式看似并无特别之处。我从《奇特的一生》中列出了他的时间记录表格,可以看到他的记录方式。
他记录时间,无非是做了什么,什么时间做的,做了多长时间,做一个记录。不过从这个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原则:事无巨细的记录和重点统计工作时间。
读了《奇特的一生》,不难发现柳比歇夫记录时间有三个目的:计算成本、规划总结、活在当下。
柳比歇夫在年轻时就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他是一个实干家,要创立这样一个全新的学科,自然需要考虑到时间。需要多长时间完成?需要多少年?每天需要投入多少时间?
柳比歇夫因此想到记录时间。通过记录时间,他慢慢了解自己完成一个具体工作的时间成本,进而算出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究竟需要多少时间。
柳比歇夫希望通过消耗的时间的分析,获得对时间的更深洞察。
他通过记录时间,找到了自己一天的可用时间大约是10小时,即除去吃喝拉撒睡的时间后,自己可以调用的时间。这10小时中,包括了工作间隙的休息。
进一步挖掘,柳比歇夫统计出了自己平均一天能用在真正的工作上的纯时间是5个多小时。我们可以从表格中看出他的时间统计结果:他每天平均核心工作时间在4-5小时左右。如果我们想在一两天内做到工作时间5小时并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做到。更厉害的是,他是一年365天每天都达到这个时间。如果去掉休息日,相当于每天纯工作时间是8小时以上,这个工作量是惊人的。
更重要的是,他统计的纯工作时间,不包括各种辅助工作时间,比如工作、社会工作等。他统计的完全是用于思考和创造的时间。想想看,我们普通人每天能在这方面花费多少时间?我们更多从事的可能都是事务性的工作,比如打个电话、写个邮件等。这些在柳比歇夫看来都不能算核心工作时间。
虽然记录时间本身需要花费时间,但柳比歇夫如此详细地记录时间,而且他所处的年代没有计算机、手机或记录时间的软件。但他完成了大多数不记录时间的人无法完成的工作量。这说明了在记录时间上花费的时间是值得的。
柳比歇夫记录时间的另一个目的是规划和总结。他总结每一本书阅读的时间,就可以知道阅读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他总结每天能够拿出来工作的时间,就能知道完成某一个任务需要多少天。他对时间的总结为他的规划提供了依据。
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活在当下。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活在未来。但柳比歇夫认为任何时间段都有价值有意义。他大脑里不存在消磨时间的概念,他对每一个当下的时间都积极去面对、工作在当下时刻、生活在当下时刻、享受在当下时刻。所以柳比歇夫记录时间就是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