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和理性在生活中的表现


人性中,感性和理性犹如二元并立的星系,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辉。但要明晰地把握两者的界限,其难度宛如攀登哲学的高峰,充满挑战。

设想一下,你置身于电影院,正准备观看一场电影。不久,你发现电影内容索然无味,继续观看似乎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心情。你是选择立刻离场还是坚持看到最后?

大多数人可能会立刻作出反应:当然选择离开,而且理由众多。考虑时间、成本等因素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假设这张电影票是你经过激烈抢购得来,花费不菲,你还会选择离开吗?又或者,如果这张电影票是朋友赠送或单位福利,你是否还会坚持自己的选择?

理性告诉我们,无论票是如何到手,成本已经沉没,不应影响后续决策。但感性却让我们觉得,花钱买的票不看完,岂非浪费?过去的付出,无形中影响着现在的选择。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

假设你拥有两个股票账户,不同时间以不同价格购买了同一支股票。当这支股票的价格处于两个购买价之间时,你决定卖出部分股票,你应如何选择?

许多人可能会立即回答:当然是卖出低价账户的股票,因为这样做可以在账面上显示盈利。这种选择更多地受到感性的影响而非理性的判断。两个账户虽然分别记录,但持有的股票是相同的,卖出价格也是市场价,真的有必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吗?

理性告诉我们,并没有区别。但感性却让我们觉得有所不同——账面盈利自然令人心情愉快。既然都一样,为何不让心情好一点呢?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在感性的驱使下欺骗自己,以获得更多的快乐。比如那个经济拮据却意外得到资助的人。理性告诉他应该储蓄这笔钱以应对不时之需,但感性却让他觉得这是意外之财,应该尽情享受。无论钱财的获得方式或成本如何,我们应该看重的是它自身的价值。捡来的钱和通过努力工作赚来的钱,它们的基本价值是一致的。

就像之前提到的电影票,花钱得来的就应该珍惜,免费得来的就随意处置。我们常常在这种感性和理性的冲突中迷失,容易得到的就轻易浪费,不易得到的就倍加珍惜,而忽视它们真实的价值。同样的事物,放在一起我们看不到它们的本质区别,但分别置于不同的背景中,我们却认为它们有着天壤之别。

更为可笑的是,我们为自己的这种愚蠢找到了各种理由,甚至误认为这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其实,感性的存在往往是以理性的形式表现的。如此看来,对于理性的训练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