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先验是什么意思


时光荏苒,小玊的“不专业”美学系列已经更新数期,大家对美学的概念想必也有了更为粗浅的认识。

曾有热心网友提问:“你常提及的先验概念,究竟何为先验,难道还有后验之说?”面对这个问题,小玊带着她的“不专业”答疑解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于是,在这个风和日丽、适宜出游的日子里,尽管身体有些疲惫,小玊仍决定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解析一下何为先验。

在之前的探讨中,我们曾以柏哥的特性为例,了先验的一些本质特征。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这一哲学命题的奥秘。

人们总是会对世界的起源、意识的产生、智慧的起源、人性的善恶等问题产生思考。从古至今,哲学家、美学家、家们都在对这些难题进行思考,提出了许多理论。这些理论往往无法被证实,只能作为猜想。

先验论便是其中一种猜想。它认为人的意识、道德、知识、法律等都是先于人类存在而存在。人类的生活和学习,不过是在寻找这些先天存在的东西。以有神论为基础,先验论者认为这些存在的源头来自于神的旨意。

先验论的基石便是神的存在。它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观点。

接下来,让我们用先验论的视角来探讨一下“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争议话题。

考虑如果一切都是先验存在,那么善恶的标准又是由谁定义的呢?是神还是人?从理论上讲,应该是神。然而现实中,我们人类并不清楚神的旨意究竟为何,我们现今所定义的善恶,其实是社会共识和需求所塑造的结果。

那么,何为“神的旨意”呢?康德认为,先验与形式有关。也就是说,世上万物的形式中蕴含了神的旨意。例如,我们认为花朵美丽,是因为它的形式与神的旨意相契合。

理解这一点后,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本身或许就是一个哲学悖论。如果人性有未加修饰的底色,那就意味着承认了先验观。按照先验观来看待人的形式,它具有原始的正直性。那么在这种前提下,它就不再具有善恶之分。

在哲学史上,理性是一个以先验论为基础的重要流派。它认为先验是认识世界的基础。许多思想家都是理性的信奉者,如莱布尼茨、沃尔夫以及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等。

乔姆斯基在探讨法律正义性、正义性等问题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先验论的角度。

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世界是先验的,我们如何才能理解和领悟这种伟大的先验呢?想清楚这个问题后,之前的探讨才更有意义。

柏哥认为,通过严格的教育和深入的思考可以逐渐领悟到先验的存在。虽然人类本身具有正直性,但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它。我们只能通过教育和思考来推测它的存在。然而这种推测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共识之上,这种共识认为某种推测结果能够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存需求,因此被认为是有道理的。

就目前而言,法律被视为具有正义性。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一观念并非完美无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着不同的语言和习惯,语言对思维有着塑造作用。这意味着我们从出生起就受到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难以察觉和批判。

了解这一事实后,我们意识到所谓的“大多数观念”其实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难以质疑道德和法律的正义性。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当下法律可能具有正义性但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改进。

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待社会变革和进步就容易多了。每一次社会和文化结构的解构都是我们向“真实正义性”迈进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