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质量管理的新视角:本土企业的标准化之路何去何从?

许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在我国当前呈现出一种反向的趋势,这是由本土特有的具体实施方式和理念引发的现象。被广为人知的"质量标准化管理",作为一个已经被国外成熟实践多年的企业运营管理方法,在某些企业眼里,似乎并未起到积极效果,反而被视为某些企业下滑的信号。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详细解析其中的疑惑和现状。

当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实施落实到企业层级,它们往往通过所谓的企管科来执行。在国企及其下属厂矿中,企管科的存在常常伴随着一种特殊的氛围。它与其他部门如工会、群等一样,有时成为关系户、熟人等安排的场所。这些人员往往缺乏对具体生产作业和设备使用的深入理解,却掌握了经营、维修等关键环节的决策权。这种现象为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以生产过程中的减速机为例,当其中的轴承或齿轮损坏需要更换时,原本可以直接与机电管理联系原厂进行快速更换。在企管科的介入下,招标比价流程被引入。虽然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这无可非议,但关键在于执行人员的专业素质。由于缺乏对此类设备和材料的专业知识,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判断产品的质量、型号和适用性。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企业选择了低价但并不合适的产品,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如生产延误、设备损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