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课文笔记
对于走过无数风景的我来说,废墟始终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情有独钟。
世界上许多胜地,都隐藏着废墟的韵味:的野长城、故城遗址,柬埔寨的吴哥窟,罗马的斗兽场,希腊的神殿,的古迹……与光鲜亮丽的景观相比,那些荒凉颓败的废墟更能引发我的深思与遐想。
废墟,是一种庄严而有力的存在。它颓败而盛大,空旷而神秘,在破碎的身躯上展示出时间的痕迹,在残垣断壁间散落下记忆和幻想,隐喻着历史、岁月和人生的哲理。
我喜爱废墟,喜欢那凝聚在废墟上的独特美感,它们从岁月的深处袭来,让我无法抗拒。
废墟,必然经历过毁灭,然而正是毁灭,使之比完整的东西更具力量。巨大的时间溶解在废墟里,仿佛往事仍在流转。废墟,就像一条隐秘的文化脐带,连接着人类历史的宏伟、宇宙变化的沧桑、时间无穷的苍茫。
我会选择在深冬之际出走,走向远方的废墟,在那里回顾、凭吊,感受汹涌的情感和颤栗的灵魂。
记得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时节,我第一次来到西城。在那些残破的墙体间、斑驳的古道上,我时而费力地行走,时而停下来,出神地守望。那些凄凉破落的断壁颓垣,尽管没有东城的修缮和人潮,却以其苍凉、破败和凝重,让我能深入历史的深处,一次次打开思想和想象的闸门。
文人墨客笔下,从未停止对废墟之境的描绘。故城、旧宫、荒村、破寺、废陵、倒塔、残碑、断碣、颓苑等,处处是废墟,处处留足迹,处处有幽思,处处成诗章。
例如苏舜钦游南内九龙宫,眼见废墟之景,感慨万分。一处废墟,往往能比辉煌完整之时,更能引发人对命运的感怀、对历史的反思。
深情款款的《桃花扇》也描绘了秣陵兵燹之后的荒残景象,那些昔日繁华旖旎的南京,如今变得残破不堪。两相对照,对从个人经历到历史变迁,从男女私情到家国命运,都有了刻骨铭心的感悟。
废墟就像时空的圣殿,人类记忆的共同体。走进废墟,如同与无数位历尽沧桑的智者对话。我们知道,在这里怀的是古,怀的更是自己。
废墟是所有伟大事物的终极形态,它跨越生死之界,在绝对的沉寂之中,带人回到它的鼎盛时代。那是悠久的死亡,也是崭新的永生。
废墟比所有的新建筑都更能令人肃然起敬。荒残的废墟的确给人悲凉、寂寥之感,但它也牢固地凝结着时空的流转、历史的变迁和万物的兴废,顽强地保存着文明的气息。
废墟混合着迷惘和梦想,召唤我们踏上一条秘密的小径,前往那些烟消云散的故事里,接近和触摸真相。
废墟彰显了历史不朽的痕迹和辉煌不灭的永恒,也凸显了当下的易逝和所有现世荣耀的短暂。天道有消长,地道有险夷,人道有兴废,物道有盛衰。世上一切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衰竭、毁灭的进程。废墟向我们揭示了一种必然的命运,也引发了有关时空变幻的深沉的哲学意识。
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说:“废墟要比崭新的、完整的建筑更美丽。”因为废墟记录了时间的艰辛历史,凝冻了过去生活的印痕,使人们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