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榨油坊挣钱吗
老李蹲在自家院门口,看着手中的烟蒂渐渐缩短,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村头那辆崭新的小货车吸引了他的目光,他不禁纳闷:去年还在田间耕种的王老二,今年怎么就能开上新车了呢?
经过打听,老李得知王老二创办了一个筷子厂,利用废弃的边角料制作一次性餐筷,年入三十万。老李感叹不已,吐出一口烟雾:“这年头,农村人的思路越来越开阔了。”
一、细观市场潜藏的巨大机遇
王老二邀请老李参观他的筷子厂。走进废弃的砖瓦房,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碌地将竹片送入机器。不一会儿,原本粗糙的竹片就变成了光致的筷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香。
王老二自豪地解释:“我们的原料都是山上无用的毛竹。城里快餐店抢着要,一箱筷子能卖高价,但成本极低。”他手机里的订单显示,仅县城的外卖商家每月就要采购大量餐具。更有一家厂子用麦秸秆掺塑料颗粒制作餐具,还出口到韩国和日本。连村里的老会计都私下里算过账,秸秆也能变成钱。
二、废弃物变黄金:颗粒燃料的逆袭之路
在镇上澡堂子,老李遇到了张瘸子。他往锅炉里添加的是一种名为生物颗粒的燃料,由花生壳等废弃物压制而成。
“城里澡堂、饭店都抢着要。”张瘸子神秘地说,“一吨能赚不少呢。”跟随他收集原料的过程,老李见识到了“变废为宝”的神奇。养鸡场的鸡粪、榨油坊的花生壳等废弃物,经过加工变成紧俏的燃料。甚至有一家化工厂与他签了全年合同,保证金高达20万。如今张瘸子的生意红火,机器不停运转。
三 鸡蛋托中的创新之道
村小学的退休老师刘老师,将自家院子改造成了生产鸡蛋托的车间。走进车间,废报纸、纸箱壳等被机器制成鸡蛋托。刘老师介绍:“这是给养鸡场定制的,利润虽然不大,但需求量稳定。”
更厉害的是江苏的一个小伙子,他用泡沫加工防震蛋托,连手机厂都在使用他的产品。他的仓库里堆满了发往国外的货箱。他自豪地展示鸡蛋托:“使劲摔,也不会碎。”现在村里人连收到的广告传单都不扔了,全积攒起来卖给刘老师。刘老师的小作坊每月能消化大量废纸,养鸡场老板们纷纷前来抢购。刘老师笑着说:“虽然利润不高,但总比种地强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