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英语学成母语可能吗
邻居家的女儿小梦,如今已经是三年级的学子了。一直以来,她勤奋地参与课外辅导,用心学习英语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她的测试成绩也颇为出色。她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却始终没有显著的进步。
前几天,我拜访了邻居家,小梦害羞地请求我帮助她练习口语。我看到孩子的尴尬和不愿意开口的情况,便立刻转换话题,询问她平时是如何学习英语的。邻居告诉我,小梦每周都会去辅导班,每次学习两到三个小时。除了跟着MP3朗读课文,她还会观看一些外国动画片,但她总是依赖于中文字幕。
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但他们常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区别——孩子是在“学得”英语,而不是“习得”英语。
“学得”指的是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一种语言,比如通过背单词、学习句型和语法规则等方式。而“习得”则是指通过大量的接触和使用,潜移默化地学会一种语言,就像我们习得母语一样。
重视“学得”而忽视“习得”的弊端显而易见。当孩子过于注重背单词和语法规则时,他们可能会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导致语言输入的严重不足。这样一来,“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都难以达标。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大学生虽然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仍然无法流利地交流,听不懂外国人的讲话,看不懂原版书籍和电影。
相比之下,“习得”更注重在无忧无虑、无意识的情境中获取语言。二语习得的理论为“习得”英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其中,可理解性输入原则是核心。研究人员认为,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优质的课程设计会严格遵循这一原则,确保内容的可理解性。
我们的课程设计坚持“用旧语法呈现新语言,用旧语言呈现新语法”,同时注重循环复现和螺旋上升。例如,在二年级的数学课上讲解加法时,我们会将内容拆分成几个部分,确保每部分的内容都是孩子可理解的。这样的设计使得课程有趣且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相关,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除了有趣性和相关性,语言输入的量也非常关键。要有效习得新的语言,需要大量的听和读。我们鼓励家长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提高孩子“习得”英语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