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共勉可以对老师说吗
老师的信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让我回想起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内心纠葛。不禁让我想起了许多同为教育战线上的同事们,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们,他们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成长。
信中提及的刘老师之困扰,其实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所面临的真实写照。他们常常在忙碌的工作中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面对这样的境况,如果我们单纯地提供一些成功学的理论或者一味地灌输心灵鸡汤,恐怕是治标不治本。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真正打开思维的窗户,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我想先分享几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那些默默耕耘的“隐形英雄”
记得有位教初中语文的王老师,他平时默默无闻,却致力于打通初中、高中、大学物理的逻辑通道,以更生活化的方式教授物理知识,深受学生喜爱。他的故事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静下心来,深入到教育的本质中去。
还有一位小学的邵老师,她面对一位有“失语”现象的学生,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的关爱上,而是深入研究相关科学知识,最终帮助孩子开口说话,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这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关于心灵的沟通和启迪。
逆袭成功的“鲤鱼”们
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也有许多如逆袭的鲤鱼般的教师。他们或许不是学科带头人,不是教师,但他们却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付出,用坚持和创造改变了学生的命运。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在于持之以恒和别开生面的创造。
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
面对如何改变一个人乱扔垃圾的习惯这一问题,我们不应仅停留在教育和处罚上,而应思考如何从打动人心、触动人性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有时候,问题的解决之道其实很简单,就像那只更有吸引力的“垃圾桶”一样。教育者自身就是那只吸引学生的“垃圾桶”,我们的魅力在于我们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真挚关爱。
在信的结尾部分,我分享了三句话与我共勉:不要逃避责任、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无论生活如何待我,我仍待它如初恋。这三句话不仅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期许。
时光荏苒,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从那些默默耕耘的教育者、那些逆袭成功的教师以及那些良好习惯的养成者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然后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做自己人生的英雄。
愿我们都能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与诸位同行共勉之。
——出自《教师报》作者,《逆流而上:教育的坚守与启航》专版
作者:
【本文发表于《教师报》202X年X月X日第X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