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入伏时间和出伏时间
近日气温骤变,前几日还在零度上下徘徊,转眼最高气温就攀升到了二十五度左右,仿佛一夜之间从寒冬跃至盛夏,春天竟无迹可寻。
在豫东地区,小帮手身边的朋友们也注意到了这异常的气候变化。昨日还穿着棉袄,今日却换上了轻薄的短袖,大家不禁要问,这春天究竟去了哪里?
进入三月下旬,不仅仅是河南地区,华中、华北等多地气温都出现了迅猛的上升趋势,似乎有提前步入炎夏的态势。
说到炎夏,这里小帮手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三伏天的知识。三伏天是每年最为炎热的时期,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和出伏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我们能否通过一些传统的方法来预测三伏天的冷暖呢?
三伏天的入伏时间并非固定,一般是根据“夏至三庚便入伏”的说法来计算。要了解这个计算方法,首先需要知道两个关键信息。
第一点,夏至的时间。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
第二点,“庚日”的概念。“庚日”是干支纪日法中的特定日期,每10天就会出现一次,按照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循环。要确定三伏天,需要找到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个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也就是入伏的时间。
以2025年为例,夏至节气落在6月21日。从这一天开始往后数3个“庚日”,我们可以得出入伏的日期。经过计算,6月30日是第一个庚日,7月10日是第二个庚日,而第三个庚日则是在7月20日。今年的入伏日期为7月20日。
确定了入伏的时间,出伏的时间也就容易判断了。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其中初伏和末伏的时长都是固定的10天,而中伏的时长则根据年份有所不同,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今年中伏的时长为10天,所以整个三伏天的时长为30天。
具体到今年的日程安排:初伏从7月20日开始,到7月29日结束;中伏从7月30日开始,到8月8日结束;末伏则是从8月9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而出伏的日期则是8月19日。
关于中伏时长的变化,这和夏至与立秋之间的庚日数量有关。立秋通常在公历8月7日或8日左右,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中伏就是20天;若只有4个庚日,中伏则为10天。中伏的长短并不固定。
在民间,三伏天被分为公伏和母伏。有句俗语说“公伏凶,母伏爽”,意指公伏可能意味着天气会更热,而母伏则可能相对凉爽。这个判断可以通过入伏当天的农历日期来判断,单数为公伏,双数为母伏。今年入伏的农历日期为六月二十六,是双数,所以今年的三伏天属于母伏。根据这一说法,今年的三伏天可能不会特别炎热。
今年的入伏和出伏时间已经明确,整个三伏天的时长为30天。按照民间的说法,今年的三伏天或许不会太过炎热。对于这样的气候变化,大家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