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的网》阅读笔记
重新解读《夏洛的网》——生命与死亡的深度思考
文|曾进
重读《夏洛的网》时,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当我再次翻阅这本书,我发现其核心冲突在于人类对小猪威尔伯的残忍行为,以及一只蜘蛛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拯救了这只小猪,最终却牺牲了自己。这种冲突让人不禁联想到“非正常死亡”与“正常死亡”的议题。
作者E B 怀特创作,任溶溶翻译的这部作品,已成为孩子必读的儿童文学著作。
对于非正常死亡,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难以接受这种生命的突然消逝;而正常死亡,则是一种生命的自然结束,充满了尊严。
尽管我们无法左右命运,但我们却能对抗加诸我们身上的不公。
前不久,复旦大学严锋教授探讨了文学中的友谊主题,而任溶溶老师也对友谊进行了阐释。而我在这次重读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死亡主题。
小说开篇就描述了小女孩如敢地拯救了小猪威尔伯的生命。面对农夫的残忍决定,8岁的女孩对为何要杀死最弱小的猪产生了疑问。她勇敢地与父亲进行了抗争。
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似乎是一种普遍的法则。农夫阿拉布尔先生仿佛是农场的上帝,他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生命的价值。
刚出生的小猪中,最弱小的常常被视为无用而被杀死,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过去某些地方因贫穷而溺死女婴的现象。而小猪威尔伯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被宰杀的命运。
那么这种行为是道德的吗?是否符合自然法则?我认为这更多的是竞争状态下的常态,是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真实写照。
当小猪威尔伯首次遇到蜘蛛夏洛时,它对夏洛产生了误解,认为她冷酷、残忍。夏洛解释道,捕食和杀生是她生存的一部分,这是她无法逃避的现实。随着故事的深入,威尔伯逐渐理解了更残酷的真相,尤其是知道自己即将被农夫养肥后杀死。
农夫们的行为看似是他们的生存手段,但背后却隐藏着更为残酷的人类生存方式——先养肥再杀。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即使理解了生存的游戏法则,我们真的能够适应吗?尤其是在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时。
威尔伯不愿接受非正常的死亡命运,它选择了抗争。也正是这种抗争,让故事得以展开。
当我们看到动物世界的竞争和时,再反思人类的繁荣和生存方式,有时我们会感到愧疚。我们的生命依赖于无数死亡的生物,如果他们能说话,他们可能无法接受自己的非正常死亡。
对于蜘蛛夏洛来说,杀生是她的生存方式;而对于人类而言,杀生并非都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佛家的吃素、慈悲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值得我们敬畏,因为它将人类放在了与众多生命平等的地位上。
故事中夏洛孤独地死在空旷的集市上,没有生物来安慰她。而威尔伯带走了她的孩子,并将它们安置在谷仓里。春天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生命和美丽的循环。
在我儿子七八岁的时候,他也曾害怕死亡。他每天躲在我的被窝里哭泣,无法摆脱眼前的恐惧。他看不到生命的循环和未来的希望。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很少害怕死亡?也许是因为我明白生命的意义远大于对死亡的恐惧。
我更加害怕的是没有好好地度过这一生。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夏洛的一句话:“生命到底是什么?我们出生、活上一辈子、然后死去。一个蜘蛛如果只忙于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这句话道出了生命的虚无和其重量。
尽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夏洛留下了数百个孩子和一段辉煌的往事。这已经足够。当我们与孩子谈论死亡时,如果不谈及生命的价值,那么死亡将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话题。在死亡的阴影下,我们仍能找到一些宝贵的东西:如小猪威尔伯那样,学会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并在这个过程中珍惜生命和友谊。当我们更加坦然和淡定地接受命运的必然性后,我们也会慢慢成长、找到自己。
作者介绍
曾进,骑象小学堂创始人,《小学整本书阅读笔记》主编。他是当当年度新锐童书作家,深入研究西方阅读教育课程和整本书阅读体系运行。他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进行课程实践,为全国数万名语文老师提供整本书阅读培训。他的工作致力于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珍惜生命、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