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个性标签圈圈怎么关闭
去年夏初,设计师Aubrey Johnson在数字平台上发表了一篇针对iOS 7的批判性文章。Johnson指出,苹果推出的新空心图标在视觉上较实心图标更为复杂,可能给用户带来认知疲劳,从而引发用户对界面产生视觉疲劳,甚至产生厌倦感。此文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广泛的分享与讨论。部分设计师认为这是明智的建议,但也有人认为其夸大了事实,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以iOS 7中常见的实心与空心图标为例,选中状态通常使用实心图标表示,而非选中状态则使用空心图标。作为Viget公司中负责人机与用户体验的实习生,我发现了一个验证Johnson观点的绝佳机会。为了探究空心图标是否真的增加了用户的认知负担,我开发了一款用于度量用户对不同视觉风格图标选择速度和准确性的web应用。
在收集了上千名测试参与者的数据后,我发现空心图标并不一定比实心图标造成更多的认知负担。这其中的结果还是相对复杂。
在讨论中,焦点集中在一种特定类型的图标上——我们通常在移动应用屏幕底部看到的选项卡或简易导航的扁平化单色图标。这类图标作为导航应用程序的一部分,通过高亮显示当前活跃的部分来指引用户。随着iOS 7的推出,苹果开始采用两种互补的图标风格来展示这种状态。
我所使用的测试图标来自于iOS、安卓和Windows Phone等在线图标集。其中,Speech Bubble图标便是直接从Johnson的文章中选取的。
在Viget公司Nate Hunzaker的技术指导下,我编写了用于测试的app。虽然我无法在此详细解释测试过程,但我会尽量简化描述。
实心与空心风格之间的区别是相对模糊和宽泛的。我挑选了一系列图标进行研究,这些图标在实心和空心版本之间存在较为明确的差异。每个图标都配有文字标签,以减轻参与测试者的认知负担,使他们只需通过图标匹配名称即可完成任务。
经过十多天的数据收集,共完成了1260次图标识别测试,涉及超过2.5万次图标识别实验,参与者为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的苹果用户。测试选择的时间标准偏差为1.5秒,平均而言,对于20个图标,空心图标的选择仅比实心图标慢0.1秒,这似乎支持了Johnson关于空心图标需要更多认知负担的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研究中还涉及到了另一种审美因素:图标的颜色。每个实验实际上都包含了四种不同类型的颜色风格组合:实心黑色置于白色背景上、空心黑色置于白色背景上、实心白色置于黑色背景上以及白色图案置于黑色背景上。
通过将数据分为四个小组,我使用了双向方差分析统计技术对图标选择速度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这一技术揭示了更多微妙的结果:白色图案置于黑色背景上的选择速度比其他三种颜色风格慢了大约1.7秒。换句话说,对于其他颜色的组合或图标的空心/实心状态对选择速度并无显著影响。
关于每一种颜色风格的选择次数也存在差异。其中,空心白色图案置于黑色背景上的图标显示出显著差异(以眼睛图标为例)。虽然这种影响相对较小,但在超过千名用户的数据中确实存在。一个合理的猜测是,当我们习惯于将黑色视为默认审美时,层次化的使用方式会带来一种激活感。
仍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图标的风格和颜色影响,我进一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几乎一半的图标(9个)在风格上并无明显影响;而在其他十一个图标中确实存在风格差异,其中三个空心图标的表现更佳。有趣的是,Speech Bubble图标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实心黑色版本的选择速度明显较慢。这可能是由于我们在实际使用中更常遇到用白色或轮廓风格展示的Speech Bubble图标所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图标的样式和颜色对参与者正确识别提示图标的能力影响并不大,除了一个异常的锁状图标。该图标的识别率较低且选择速度较慢,尚不明确其原因。至于Johnson关于在用户界面中避免使用空心图标的警告,并没有得到真实用户数据的支持。图标的使用效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属性如颜色共同作用来影响可用性。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非简单遵循二元规则。事实上,仔细研究苹果的人机界面指南会发现其中有关于实心/空心图标设计的建议但也存在不适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