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原文及翻译
作者:王安石(北宋)
王安石之见
天下所忧,才之稀少,乃在位者之不能爱才;非士人之为不为,乃在位者不使之作为。之栋梁,乃人才也。有才之人,得之则国昌盛,失之则衰落。然而在位者并不惜才,这又缘何?无非被以下三惑所蔽。
尤其为甚者,有的人误以为其地位可避一切风险与侮辱,认为无天下的纷争困扰。于是在自己小我的心中自由生活,心无所系。但是此等人之心,于的安危如悬之珠,极其易入混乱和失败之中,此为其一惑。亦有人以为其和财富足以吸引天下之士,自信能傲视群雄。然而他们终究会陷入失败和危难之中,此为其二惑。更有人不求培养人才的办法和路径,只是自认为天下无才。这亦将他们推向失败之路,此为其三惑。此三惑,皆致大害,但其起因却同样在于在位者的误解和偏见。
虽然如此,他们的初衷并非不善。只是他们认为天下无才,这或许只是他们的偏见而已。实际上,天下之大,人才之多,实非所能尽见。人之有才者,其形与常人无异,但当其遇事而能治之,出谋划策而利害得当,治理而之时,便显其异于常人之处。若在者不能精细地考察、审慎地使用,即便有如皋、夔、禹、契般的高才,也不能显其异于众人。何况其余才智不及他们的人呢?世上有眼拙之人只看到锥子在布袋中即刻显露其尖端,却未能发现马棚中的良马。劣马与良马同处一棚,其外在表现并无太大差别。然而当良马在关键时刻展现其价值时,劣马则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古代的君王深知此理,故不认为天下无才之人。他们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找人才、考察人才。而寻找人才的方法,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才能的舞台而已。唉!如今仍有担忧无才可用之人。我听说六国合纵之时出现了众多辩论游说之才;刘邦与项羽并起时出现了众多谋略之士;唐太宗欲治天下时众多辅佐之臣纷纷前来投效。这些人才在各自的主公未出现之前并未被世人所知。如今也大抵如此,只怕的是在的人不去寻找人才、不使用他们罢了。天下之大,人才之多,岂能说无才可用?我不相信此言为真。
故而,求才之道在于者之用心与眼光。只有真正理解人才的价值,才能让昌盛、安乐。切勿被那三惑所蔽,以致陷入混乱与危难之中。须知人才乃之根本,不可轻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