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常见陌生化例子
“妈妈,你看那家的衣服。”“哪个呀?”“逗你玩儿的。”“妈妈,那家人的裤子怎么好像不太一样。” “哪个啊?”“又逗你玩呢。” 这样的对话在耳边响起,是否仿佛已经在你脑海中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没错,这就是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深入人心的部分。
“逗你玩”这个词语的原始概念只是表示一个行为,却没有人料到它会变成一个小偷的名字。孩子每次向妈妈描述“逗你玩”偷东西,母亲总以为是在和孩子开开玩笑,未引起警惕,让小偷轻而易举地得手。这一情境因小偷名字的反向歧义让人忍不住笑料百出。
人们对于语言的反向歧义的理解和反应充满了趣味性。同样的情节也在电影《甲方乙方》中得到了呈现:“打死我也不说”并不是被者的坚贞誓言,而是他为了得到解脱而发出的暗号。这出戏的情节既让人捧腹大笑,又让人深刻体验到语言的魅力。
在语言的众多歧义中,反向歧义尤为引人注目。它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与字面意思相反,如“越让你往东,你越往西”。这种效果在戏剧、笑话等艺术形式中尤为常见,追求的就是这种“熟悉—陌生—再熟悉(恍然大悟)”的奇妙旅程。
当反向歧义进入古代的神话和现代的艺术作品时,它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那个叫波吕斐摩斯的独眼巨人被奥德修斯巧妙地利用语言技巧所愚弄的情节。当巨人问同伴“‘无人’骗我,‘无人’杀我!”时,众巨人因误解了“无人”的意思而离去,使得奥德修斯和他的同伴们得以逃脱。
俄国学者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他的著作中曾指出,艺术的目的是使人们重新感觉生活,让石头展现出石头的质感。其所说的艺术技巧正是让对象陌生化,让形式变得复杂化,以此延长我们的感觉过程。文学、戏剧等作品正是利用语言的歧义和陌生化技巧来加深读者和观众的体验和感知。
在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大量的语言变异体如语音、词汇、语法等的混乱使用,使得这部作品被视为一部充满文字歧义的“”。乔伊斯的这部作品与奥德修斯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书名《尤利西斯》也暗语言的歧义和陌生化技巧。
总体而言,语言的反向歧义使得文学作品变得丰富多元、妙趣横生。不论是古代的神话故事还是现代的艺术作品,语言因反向歧义而产生的陌生化效果都是一种强大的艺术表现力。这种力量使得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语言本身的魅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