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不睡觉会不会有事


声明:本文根据健康科学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明文献等相关信息,供知识性与学术性参考。在发布本文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专业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健康、减肥或控制体重,开始采取“晚餐不吃主食”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因为担心三高、肥胖等问题,认为晚上少吃碳水化合物会更健康。

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似乎有些道理,因为夜晚的活动量相对较少,摄入的热量不易被消耗。身体并非仅靠热量运转的机器,它需要的是营养的平衡和节律的匹配。主食不仅提供能量,更是维持血糖稳定、调节以及肌肉保护的重要来源。

如果晚餐长期不吃主食,短期内可能会让人感觉轻松,体重也可能有所下降。但长久下去,身体可能会以更深刻的方式发出信号,表示“无法继续”。具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很多人认为晚餐不吃主食是在“控糖”,但实际上,不吃主食后,血糖反而容易忽高忽低,波动幅度更大。这会导致身体的胰岛功能更快地“磨损”。例如,有一位只吃蔬菜鸡蛋、不碰米饭的糖尿病老人,睡前血糖偏低,但到了凌晨却高得惊人,还出现早起头晕眼花的症状。

主食作为慢释放的碳水化合物,为身体提供的是一种“持续平稳”的能量供应。尤其是在晚上,基础代谢依然需要能量。如果没有主食来的葡萄糖水平,身体就会寻找其他方式来维持血糖稳定。例如分解肌肉中的蛋白质,或让肝脏释放储备糖原,甚至加快脂肪代谢来应急。这些方式短期内有效,但长期会扰乱血糖的自然节律。

更重要的是,一旦晚饭后血糖太低,身体会在凌晨反弹性释放激素,导致所谓的“黎明现象”,即睡觉时血糖低,但凌晨三四点开始上升,清晨醒来空腹血糖反而偏高。这种情况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长期晚餐不吃主食还会影响睡眠质量。碳水化合物不仅是能量来源,还是调节递质的“催化剂”。如大脑中调节情绪和睡眠的5-羟色胺和褪黑素等物质的合成,都需要色氨酸这一氨基酸的参与。而色氨酸的顺利进入大脑需要胰岛素的帮助。晚餐没有主食会导致胰岛素水平低,进而影响色氨酸的有效吸收,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身体维持代谢是需要“燃料”的,而碳水化合物是最干净、最快速、最有效的能量来源。如果晚上不吃主食,久而久之,身体会降低代谢速度,人也会变得冷、累、没力气。长时间低碳水还会影响肠道菌群,导致排便困难、腹胀、消化差等问题。

如今流行的低碳水、轻断食等饮食方式,对于年轻人可能是一种时尚或减肥手段。但对于需要稳定、规律、能量平衡的老年身体来说,并不适宜。晚餐的主食并不是让你吃撑,而是别完全断绝。保持适量的主食摄入,是维持身体健康代谢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 张华. 晚餐碳水摄入与健康关系研究[D]. 营养学专业博士论文集, 2022.

2. 杨秀. 戒食碳水有风险[J]. 人人健康, 2023(1):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