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最惊艳十句话
大家好,我是晨曦,一位在都市中抚育宝宝的零零后全职妈妈。在这里,我乐于分享一些关于育儿的经验与见解,欢迎各路宝妈们踊跃交流,祖辈们亦可以共同探讨。
就如同众多父母一样,晨曦我也是一个在乡土成长、如今在都市抚育孩子的母亲。前些日子,带娃回乡,父亲指着那田间的小径感慨道:“你儿时在这小径上欢快地奔跑,捉蚂蚱、摘野果,多么自在。但现今的孩子们,却只能在家中玩乐高、看动画,似乎少了些趣味。”
听闻此言,我家的小宝贝抬头问道:“妈妈,你小时候比我现在更开心吗?”
我稍作迟疑,突然领悟到——许多人总习惯用“过去”的眼光来衡量“现在”,却忘记了孩子的世界,本就不应被我们的“比较”所定义。我们所怀念的,是那已然逝去的时光和那时的自己。
说实话,我也常常怀念那在乡间的日子:夏日里在河流中捉鱼,冬日里围炉烤红薯,连那村口的老狗都仿佛是老友。但那些美好的记忆,是因为它们是我的童年,带着我独特的情感色彩。
而对于孩子来说呢?他生于高楼之间,他的快乐是游乐场中的彩虹滑梯,是幼儿园里与伙伴共同搭建的乐高,是周末与我一同探索科技馆的星光。若我强行将“捉蚂蚱”与“搭乐高”进行比较,就如同是要求他在我的梦境中寻找他的糖果。
邻居大嫂常对她的儿子说:“城里人疏离,住上几年都未必与同层邻居说上几句话。回到村里才知晓何为热情的人情味。”但孩子们每次回去都躲在屋内——他们不识田间的大伯,听不懂方言的笑话,甚至被突然窜出的土狗所惊吓。
大嫂叹息:“这孩子,与我不似。”但我想说:孩子为何要与我们相似?我们走出乡村,不就是为了给他一个不同的世界吗?乡村的美好,不应是孩子背负的“包袱”。真正的“为你好”,是给予他自由的探索。
上个月带娃回乡,他第一次见到萤火虫时兴奋得手舞足蹈;而后他问我:“妈妈,萤火虫能陪我上乐高课吗?”我并未责备他“不懂珍惜”,反而感到欣慰——他在以自己的方式,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带孩子观看麦田时,不必非说“这比游乐场好”;教他认野菜时,不用总是比较“这比汉堡健康”。就如我爸现在会和外孙视频:“来,你教爷爷玩那个变形的机器人,你们小孩的东西真厉害!”
我们这一代人,从乡野的小径走到都市的地铁站,从煤油灯的时代触智能屏的未来,本身就是时代的见证者与“摆渡人”。何必非让孩子在城乡之间做出选择?最好的养育方式,是将自己活成一座沟通两界的桥梁。
告诉孩子:“妈妈小时候在河里捉鱼,但你现在能去海洋馆看鲨鱼,真的很酷。”带他回乡时,不说“这才是生活”,而是展示:“你看,这个世界多么广阔,有人用手机种菜,也有人用锄头种地。”
童年的精彩不在于高低之分,而在于不同的体验。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不是对过去的执着,而是对未来的包容与理解——让孩子相信:无论他们的根在哪里,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春天。你是否也在用“我们小时候”来与孩子进行比较呢?在评论区悄悄与晨曦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