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一句承诺的说说


从四川到宁夏,虽然地图上的距离短暂,但实质上却跨越了崇山峻岭。

从天府之国到塞上江南,原本只是匆匆过客,如今却已将此地视为第二故乡。

四十一载光阴,一位青年为了一个承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初心,克服万难,推动宁夏工业不断前行。这位青年从青丝到白发,一直带领着与他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将的铸造业推向了世界的前沿。

回首过往,一腔热血洒满征途;展望未来,依旧满怀雄心壮志。他的名字叫彭凡,半生中创下了非凡的业绩。

彭凡的坚守承诺,矢志不渝。

1963年,彭凡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教师家庭。1983年7月,他从重庆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毕业,当时辅导员问他是否愿意去宁夏工作,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抵达银川后,彭凡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这里三面环沙,风沙频繁,一年竟有三季沙尘暴。

离家后的青年在电话中向母亲报了平安,母亲担心地问他是否能坚持。彭凡经过深思熟虑,坚定地回答:“能坚持,并且要干出样子来。”

这句承诺说出口只需数秒,但实现它却耗费了彭凡的半生。

他进入的长城铸造厂是一家老国企,全厂职工干劲十足但缺乏创新。产品若不能达到市场领先,从业者便无法得到同行的尊重。

1996年,当时身为厂长的彭凡带着铸件出口的愿望前往日本拜访机床行业企业,却被日本铸造业协会会长直言铸件水平只能做下水井盖,无法出口。这句话让彭凡下定决心要让世界对铸造业刮目相看。

2003年,长城铸造厂经过股份制,转型为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确立了“大质量”概念,并坚持每年举办科创。当时3D打印技术正在国外兴起,彭凡敏锐地察觉到这可能是铸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然而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传统铸造与3D打印的结合是异想天开。彭凡力排众议,带领平均年龄仅28岁的科研团队攻克了技术难关,成功实现了铸造3D打印的产业化应用国内首创。

如今这项技术已获得500多项专利授权。共享集团的产品不仅销往欧洲、日本,还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超级砂型3D打印设备,效率是市场同类设备的5倍,连续四年销量位居行业第一。

实业报国,不负韶华。随着共享集团的成长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彭凡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企业自身发展。他制定了“数字化(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制造,效率倍增”的转型升级方针,引领企业走上“技术创新型企业”和“数字化企业”之路。

他投入巨资在银川、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布设智能工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铸造工艺。共享集团的转型路径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

如今,共享集团已从单一的铸件销售转变为研发制造3D打印等智能装备、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性企业。成为了一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科技领军企业。公司形成了三大产业,并在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铸造3D打印及其产业化应用以及粘结剂3D打印方面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拥有19家子公司(海外2家),员工300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达15%。

只为了一句承诺,彭凡执着半生无悔。他为铸造业带来的变革让他获得了无数荣誉。但他明白成绩只代表过去,他为自己和企业定下了更高的目标:抢抓市场、提质增效、聚焦高质量发展,助推从“铸造大国”迈向“铸造强国”。

目标已定,唯有奋斗不止。无论走过多少路程,仍需继续跋山涉水。(记者 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