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剧本原文


走错路的美丽初衷

在《驴之水缘》的简介中,虽然标注了喜剧的标签,但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深度的悲剧。真正的悲剧往往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冲突、对命运的反抗以及死亡。这部作品正是按照这样的脉络,将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

作为一部由话剧改编的电影,《驴之水缘》以不断升级的冲突,使得整个剧情紧凑得令人窒息。从故事的开篇——偏远山区的教师们为“养驴打水”骗取拨款的情节开始,其核心冲突——“为追求美好初衷却步入错误之路”便开始逐步发酵。

围绕课桌旁的众人,在性格设定上也体现了必然的冲突。刘校长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不顾其他规则,象征着“天真烂漫”;周铁男敢爱敢恨,不畏,忠诚于对他有恩的刘校长,是“冲动鲁莽”的代表;张一曼内心单纯善良,渴望由内而外的自由,是“纯洁无暇”的象征;裴魁山则具有怀疑精神,善于洞察事物本质,是“理智清醒”的体现。这四位角色的内在冲突,成为了后续所有冲突的根源。

当剧情进入中期,“对命运的反抗”逐渐显现。背景故事揭示了这些教师们都带有过失,现实他们于此。尽管命运给他们不同的指引,但内心深处总是渴望反抗。在这场与命运的抗争中,导演并没有给予观众安慰,所有的反抗者最终都败下阵来。

越是理智的人越向往纯真,裴魁山对张一曼的爱慕是命中注定。张一曼虽然行为,但内心深处却向往自由。当张一曼为了留下铜匠而做出牺牲时,裴魁山所失去的并非张一曼未曾许诺的忠贞。此时张一曼的牺牲,是她自由消逝的象征。纯真的丧失击溃了裴魁山的理智,他成为第一个绝望的人。

单纯的事物往往最易受伤。张一曼的悲剧是由她竭力保护的铜匠所导致。未经世事的铜匠无法理解张一曼冷漠背后的柔情,只会本能地产生憎恨。铜匠剪去张一曼的发丝,对她来说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当张一曼在镜中看到陌生的自己时,所有美好的幻想都破灭,单纯者因此坠入疯狂。

周铁男的转变最为直接。他崇尚武力,最终屈服于更强大的对手。一颗擦过头颅的让他所有的勇气瞬间消逝。侥幸生还的他已不再张扬。周铁男最后说:“我们无法对抗他们,我要先融入内部,这样才能复仇!”这与其说是一种反抗,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影片中“死亡”元素的首次正式出现是在后半段中,教师们为了吃肉杀死了原本用于打水的驴。这头驴不仅仅是一头牲口,它代表着剧中人物最初的愿望。当他们为了讨好特派员而杀驴时,当初单纯的理想已然破灭。此时的死亡不仅是驴的消亡,更是善良动机的彻底毁灭。这也象征着剧中人物已经偏离了初衷,走向了另一条道路。

随着影片接近尾声,佳佳踏上了离乡的旅途,小学的教师们重室。刘校长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现在一切都恢复了正常。”似乎影片正走向一个熟悉的大团圆结局。尽管带着一丝心酸,这样的结局仍能安慰观众的心灵。然而导演并未给予观众安慰,一声枪响在张一曼的宿舍中响起,将深刻的死亡带入了最后时刻。这声枪响击碎了虚妄的幻想,露出了的现实。影片的主题最终确立:追求美好的初衷却步入错误的道路,最终将导致不幸的结局。

导演周申表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驴之水缘》也不完美,但舞台的力量在于不断接近完美。”也许导演内心的坚持与不妥协,使得这部作品被赞誉为“近乎完美”。在这个充满悲剧的时代里,我们无需担心过于理想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