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白话文
【出处】
改编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扁鹊至齐国,遇蔡桓公。观其容色有异,遂言曰:“君体有疾,初在肌肤细理之中,若不速治,恐将深入。”桓公答曰:“朕无不适之感。”扁鹊退去,桓公则言:“医者喜治无病之病,以显其能。”
十日后,扁鹊复见,察其面色有异,言:“君之疾已入肌肉,若再不治,必更深重。”桓公未有回应,扁鹊无奈离去,桓公面露不悦。
又十日过去,扁鹊再见桓公时,面色更为异常,言:“君之疾已入肠胃,若不早治,必更重矣。”然而桓公仍不以为意,扁鹊再次离去,桓公已生薄怒。
再过十日,扁鹊远远望见桓公便转身离开。
桓公感困惑,派人急询缘由。扁鹊曰:“病在肌肤细理之中,尚可用汤医治;在肌肉者,针石可治;入肠胃者,物尚可救;若病及,则是命数所定,无法可施。今病已及,臣故不再进言。”
五日后,桓公身体疼痛难当,急派人寻扁鹊,然扁鹊早已逃离至秦国。桓公最终因病重而不治身亡。
【寓意解析】
本故事意在提醒人们应善于听取他人之意见,要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预防患于未然。不可因小失大、讳疾忌医。
【应用场景解读】
通过“扁鹊遇桓公”这一寓言故事,我们可以理解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善于倾听专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能过于自信而忽视潜在的问题。对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提前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或错误。
【相似寓言故事】
类似的故事如“讳疾忌医”,也描述了因害怕面对和承认问题而最终导致更严重后果的情节。
【启示与教育】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当问题处于萌芽阶段时,我们应予以重视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正如谚语所说,“不补大洞吃苦”,如果忽视小问题而任其发展,最终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对任何潜在的安全隐患都应予以重视并及时处理。
【词语解释】
腠理(còu lǐ):中医术语,指皮肤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