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处的技巧和方法
约三十年前,春节晚会上有一出郭冬临表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讲述了他乐于助人的故事。
在这部小品中,郭子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深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通过互相帮助来建立的。他对别人的请求总是有求必应。
有一天,一位同事因买不到春节回家的火车票而求助于他。郭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晚就穿着军大衣,带着小马扎和被子去火车站排队买票,尽管因此自己感冒了,但最终还是买到了票。虽然他的行为在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大多数人仍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有人认为请客吃饭是方法之一,也有人觉得送礼就足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请客吃饭和送礼只能作为短暂的交际手段,长时间如此可能让人产生依赖心理,反而可能导致关系变差。像郭子那样无条件满足他人更不可取,这可能会让人看起来软弱甚至被误解为愚蠢。
那么,怎样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正确方法呢?最好的方法是在交往中坚持选择性利他。利他是一个多面性的概念,涉及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神等多个层面。在这些层面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关键词:自我利益、他人利益、同理心、选择性和出发动机。
日本著名企业家和哲学家稻盛和夫的利他理念强调对他人的付出。他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应以员工的幸福为基础,而幸福的重要要素是给予尊严和关注需求。这样的利他会激发员工的忠诚度和投入度,进而促进公司的发展。
在人际关系中,尊重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需要的是爱和尊重。无论是与陌生人还是朋友,我们都应相互尊重。
能够看见他人需求也是利他的重要因素。只关注自己需求的人是自私的,他们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甚至牺牲他人的需求。那些能看到别人需求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利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情和动机上。当个体对别人的处境感同身受时,就会产生利他动机并引发利他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共情对方的情绪和思想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这可以令关系更加紧密,增加团队的协作能力。
在与人交往时,如果能精准地把握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接下来的言行,就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协作。有人一提及利他就认为是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换取别人的利益,这与郭子式的思维相似。这种极端的利他并不可取。真正的利他应是在保护自我利益的前提下关注他人利益并有所选择地施以帮助。
在这个时代里虽然好人仍然很多但也不能忽视人性的自私性因此我们应认清对方的人品再决定是否要给予帮助尤其是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进行利他行为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内在的利他循环的动机。另一方面在决定是否帮助他人时认清对方的人品是至关重要的即使不涉及我们的利益也尽量帮助那些人品好的人而不是那些品行差的人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帮助是有价值的能传递正能量给更多的人带来真正的改变。
如果你想改善你的人际关系那就不要再只靠请客吃饭来维系了试试选择性的利他吧!
- 尾声 -
作者-木木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