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讲了什么


我热爱阅读,每当读到一篇出色的短篇小说集时,总是能有些让我铭记的故事与作者。其中,芥川龙之介便是这样的作者之一。

不少人对他的作品有些许误解,认为他的作品总是充满悲观与厌世情绪。正是这种情绪流露出的日本男人的形象,却意外地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芥川龙之介的写作风格几乎都是深灰色的,仿佛散发着一种古老城市的气息——苔藓与污水的混合味道。尽管《罗生门》的封面被设计成明媚的蓝色(以我所知的一个版本为例),却仍然难以掩盖书中的“芥川灰”。

我并非被芥川作品的邪魅所吸引,反而更加注重他所描绘的人性中的微妙瞬间。正如在吃鱼时大家都会盯着鱼肉,但芥川却关注到了鱼刺。鱼刺虽常常被忽略,但却为鱼的完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罗生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的同名小说,是我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中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人间与地狱之界门”的罗生门下,一个被辞退的仆人正面临生存的绝境。他身陷困境,内心挣扎在生存与道德之间。

当仆人爬上布满尸体的门楼,目睹一个老太婆拔死人头发为生时,他的内心燃烧起正义之火。在生存的压力下,他最终选择了违背道德,扒下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夜色中。这个简短的故事,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驱使下的堕落过程。

利己在作品中被描绘为人类为了生存而行的恶行,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生存”二字。从老太婆和仆人的行为来看,他们的行为背后往往只是为了求得一口饭吃。换句话说,如果不这样做,他们将面临饿死的命运。

这种利己的行为可以从心理学和学两个角度来解释。心理利己认为,个体的行为最终都是出于对自己个人利益的追求。而利己则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这两种解释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对于我而言,任何由于求生欲驱使的利己行为都不应被过分谴责。因为这是根植于人类本能的行为。而芥川龙之介正是一个擅长捕捉这种微妙人性和心理的作家。他的作品虽然基调阴郁、消沉、颓废,但我仍从心底里佩服他。

尽管芥川的一生充满不幸,且一直受到精神疾病的折磨,但在他临终之时,仍留下对写作的深深遗憾。他希望即使只有一位读者能手捧他的书,在他的心扉前呈现出一片海市蜃楼。如今,《罗生门》自1915年发表以来已经过去了105年,但依然有无数读者手捧芥川之书。

当我们面临人生抉择、感到前路茫茫时,总会找到那些追寻梦想的榜样人物。芥川龙之介就是其中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此番讨论的是芥川龙之介的原著小说《罗生门》,而非黑泽明导演的同名电影(电影主要改编自芥川的另一部小说《竹林中》)。希望大家在阅读时能够区分开来。

我是热爱分享阅读的大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