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辙之鲋》原文翻译


《枯鱼之需》

【出处】

此故事源自古代典籍《庄子》的《外物篇》。

【原篇】

庄周生活困顿,故前往找监河侯求助,乞求一些粮食。

监河侯答应道:“好的!我即将收租,得来三百金后,便可借予你,可否等待?”

庄周闻言,面色倏变,道:“昨日我路过,忽闻呼救之声。回首见车辙中一鱼,乃是东海之臣。我问之:‘鱼啊,你为何求救?’鱼答:‘我乃东海之水族,若有斗升之水,便能让我生存。’我应道:‘我欲往南游说吴越之王,引领西江之水来救你,如何?’鱼听后怒色四溢,道:‘我失去常日之水,便无处安身。只需斗升之水即可存活,你却说此空话,不如早些到干鱼市寻我。’”

【译文】

庄周生活拮据,不得已向掌管河渠的监河侯求助。

监河侯许诺道:“我很快就会收到租税款项,那时可借给你三百金来应急。”

庄周听后神色不悦,回想起昨日路上偶遇一情形。在车辙中发现了一条鱼,乃是来自东海的鱼族。与其交谈得知其困顿之境,只要一升半斗的水便可维持生命。庄周提议借助南游吴越的机缘引西江之水救鱼。但鱼听后情绪激动,责备其只会说空话,远水解不了近渴。

【赏析】

此篇寓言故事刻画了那些言而无信、假仁假义之人。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饥寒交迫的穷人来说,他们的需求是迫切而实际的。监河侯虽口头答应借粮,但时间遥遥无期;而庄周提出的以水救鱼之法同样不切实际。鲫鱼的愤怒表明,在困境中的人们渴望的帮助是具体的、真诚的而非空泛的许诺。那些只说不做、见死不救的人用华丽的言辞来装饰自己,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这则故事警示我们,真诚的帮助和实际的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