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小朋友自我介绍


亲爱的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感,觉得那些解释事物原理的说明文,总是让人觉得有些枯燥乏味呢?

上周,咱们班的课代表小华,在课间与语文老师溪老师交流时说:“老师,我觉得说明文比那些古文还要让人感到头疼。”溪老师听后好奇地询问她原因,她却一时语塞,无法回答。

随后,溪老师翻开课本,眼前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术语让她突然领悟:原来,五年级的学生并不是因为说明文太难才不喜欢,而是缺少了一些让学习变得有趣的元素。于是,溪老师决定带着《太阳》和《松鼠》这两篇说明文,与学生们共同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说明文变形记”。

一、太阳的奇妙之旅:将数据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一提到太阳,学生们总是会想到那些抽象的数字,如“太阳距离我们1.5亿公里”、“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等。但这次,溪老师换了一种方式。她让学生们拿出彩色笔,玩起了“数据可视化”的游戏。

她让学生用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000公里,在纸上绘制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结果发现,一张A4纸根本无法容纳如此之远的距离!学生们看着自己的作品,惊叹道:“哇,原来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啊!”

接下来,他们还用圆形贴纸形象地表示了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看着巨大的太阳贴纸和微小的地球贴纸,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太阳的巨大体积。

他们还玩起了“没有太阳的世界”的漫画接龙游戏。学生们分组画出太阳消失三天后的场景:植物枯萎、海水结冰、城市停电……通过这些画面,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二、松鼠的生动介绍:角色扮演与动物朋友圈

接下来是《松鼠》这篇课文。虽然这篇课文不像《太阳》那样充满硬核知识,但学生们常常忽略了其中“先概括后具体”的说明顺序。于是,溪老师设计了一项“松鼠自我介绍”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的区别,学生们还制作了松鼠与老鼠的对比表格。从外形、习性、栖息地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们更加清晰地掌握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三、说明文的答题技巧:三步走策略

在讲解完这两篇课文后,溪老师总结了“说明文解题三步法”。

第一步是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第二步是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第三步是区分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太阳》偏向于平实说明,《松鼠》则更偏向于生动说明。

通过这次“说明文变形记”,溪老师明白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趣”才是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当数字变成图画、文字变成表演时,说明文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课本内容,而是充满趣味性的科学故事。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这些新的学习方式有效吗?你们有没有其他有趣的学习方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故事和想法,让我们一起探索更多让说明文变得有趣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