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闪亮的名字500字左右
稻穗垂落之际
稻穗成熟了,重得仿佛要垂落下来,沉甸甸的,宛如一个害羞的孩童。那位常常在田间劳作的人,如今也像稻穗一般,沉静地低垂在时间的田地之中。
我虽未曾亲眼见过袁先生,但总觉得与他有着久远的交情。他的形象常在电视、报纸、教科书上出现,那黝黑的肌肤,深深的皱纹,以及笑起来眼角堆起的褶子,使得他看起来就像一个朴实的老农。他既是一位农民,也是一位深谙农业科学的专家。
那年大荒之秋,饿殍遍布四野。人们啃食树皮、观音土以求生存,然而他们的眼中却满是对生命的渴望。年轻的站在田埂上,目睹了那些稻穗的干瘪,内心深处忽然明白了自己一生的使命。饥饿了他一个朴实的真理: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吃饱饭。
他开始在稻田中寻找那所谓的“株”,这是一项枯燥无味的任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弯着腰,在烈日下,一株一株地仔细查看。尽管有人嘲笑他的痴傻,他却只是淡然一笑,继续他的寻找。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那株野生的雄性水稻,这就像在沙漠中找到了清泉一般令人欣喜。
“杂交水稻”这四个字眼彻底改变了人的餐桌。从每公顷三百公斤的产量,到五百、八百、一千公斤……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远离饥饿的温暖现实。袁先生常常说:“我一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能远离饥饿。”从他说出这句话时,显得格外真挚。
我曾见过一张照片,袁先生蹲在稻田中,手中捧着一把稻谷,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对孩子的温柔。金黄的稻穗映照在他脸上,那些皱纹里仿佛也藏着阳光的温暖。科学家与土地在此刻达到了最和谐的统一。
他的生活出奇的简朴。穿着几十块钱的衬衫,百来块的皮鞋,住在普通的房子里,开着普通的车。当有人问他为何不像其他名人那样追求奢华生活时,他回答说:“我需要那么多钱做什么?我就是一个农民。”这话让那些追求物质生活的人感到无地自容。
即便到了晚年,他仍然坚持下田工作。助手们劝他休息,他却说:“我不在田里,就在去田里的路上。”直到九十高龄,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依然会轻过稻穗。
袁先生离世的那一刻,长沙下着细雨。灵车缓缓驶过他曾经工作过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道路两旁站满了自发前来送行的百姓。有人捧着稻穗,有人拿着他的照片,更多的人则是静静地站着,任由雨水和泪水一同流淌。一位老人跪在路边哭泣道:“袁爷爷,我小时候差点饿死,是您让我吃上了饱饭啊!”
如今超市里的各种品牌的大米琳琅满目,年轻人已经很难理解饥饿的滋味。但每一粒米饭都蕴一位老人的心血与智慧。在吃饭时,我常常会想起那个在稻田中劳作的身影以及他说过的那句话:“人如一粒种子,要成为一粒优秀的种子。”
当稻穗垂落之际,它们正在向大地致敬。而袁先生的生命则是在向生命本身致敬。虽然他已经离世,但他所种下的稻子仍在千千万万的农田中生长着;他所培育的种子仍在养育着千千万万的人。每当风吹过稻田,发出沙沙的声音时,那仿佛是大地在呼唤一个熟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