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求下联
描绘“雨中奇树”的情景
在2017年的盛夏,酷暑难耐,众多朋友都选择了远离喧嚣,前往区外寻找避暑胜地。我也是其中一员,前往了享有盛名的五景区——江津四面山。在四面山,尤其是插旗山及其脚下的小山峰,有着两棵令人惊叹的松树,那就是所谓的“会下雨的树”。
这棵树每日每夜都仿佛沐浴在细雨之中,阳光越强烈,“雨”下得越大。我曾在一个清晨,偶遇了护林员老周,他领我前往见识了崖边那棵奇特的树。只见它高耸入云,枝繁叶茂,屹立在袅袅的云雾之中,如梦如幻。每当走近树下,便能感受到那绵绵不绝的“雨丝”,令人感到十分惊奇。
那天在返回农家乐的路上,我深感其景其情可赋之以诗联,遂得一联:
并非虚幻之雨,分明是点点相思的泪珠滴落;
且将深情之丝缕,悄然化作朝朝暮暮的烟霭之谜。
随后,我将此联分享在学会的微信群中,邀请各位朋友以我的上联为引子,对出下联。此举既是为了分享这份特殊的,也是为了给其他联友提供一个练笔的机会。
微信群内的消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四面八方的联友们纷纷响应。无论是身在石柱县黄水镇的谭老先生,还是在青城山避暑的老吴先生,或是远在贵州的王会长等联友,都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各自抒感,对出了许多精彩的下联。
例如,谭老先生第一个发来:“只因云雾缭绕,难耐寂寞之情如泣如诉。”老吴先生则对道:“任凭风声凄切,只表拳拳互爱之心意。”王会长也加入了进来:“情之所至心如切,尽显深深的爱慕之情。”其他远近的联友们也纷纷献上自己的佳作。
我们的微信群是去年刚刚建立的,但短短一年内,我们已经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交流学习的平台。特别是对于一些年长的联友来说,微信群让他们“丢掉了老套筒,走进了新时代”,也开始玩起了微信。这次对课活动中,除了我之外的其他参与者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80岁以上的有四位,年龄最大的已是89岁高龄。除了年轻会员外,我们的微信群里现在已有近40位老年联友每天活跃其中。大家不仅学会了浏览微信,还逐渐地开始写稿件、收发稿件等。
微信对课活动在我们的学会中已经常态化。每次对课不仅是对对子那么简单,有时大家边对边点评,有时则事后专门开设“楹联讲堂”进行评讲。这样不仅能让每次对课有所收获,还能提高大家的创作水平。本次对课的整体水平就大大超过了以往,所有对句都意不离题、词不出律、情感源于那棵奇树、形式模仿人的情感表达。或许正是那棵奇树下的“雨”滋润了大家的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