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划着船逆流而上打一成语


假如可以追溯至她们往昔的日子

当你们穿回到过去的时光里,哼唱着《背水姑娘》的旋律,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负担。

时光流转至2020年的春天,青藏高原上初春的脚步刚刚踏来。尽管温暖中还带着些许寒意,但在西藏区昌都市芒康县如美镇拉乌村的田间地头,早已没有了背水姑娘的身影。时间荏苒,自2017年起,“母亲水窖”项目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惠及了178户共1451人,安全饮水的幸福时光在此处得以蔓延。

拉乌村便是这个项目的众多受益村之一。以往艰辛背水岁月里不舍用的水,现在流转成了日常生活的诗意写照。在哗哗的水声中,村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光阴的流逝,更是一份开放与洗涮、纯净饮用的人生新境界。

这样的变化并非只在拉乌村发生。随着“母亲水窖”工程的推进,整个青藏高原都见证了这一变革。

2016年,那曲地区巴青县巴青乡六村、八村的水管里涌出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紧接着在2015年,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秋木乡奶萨村的村民们也告别了远距离取水的历史,清澈的水流送到了家门口,他们仿佛置身于电视剧中的梦幻生活。

回溯至2010年,日喀则市江孜县卡麦乡嘎益村也迎来了引水工程,藏语“嘎益”意为“欢乐、快乐”,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了有水带来的快乐。这种幸福的流动并未停止,它在山南地区乃东县的夏果村找到了滋润的土地和人们心田的甘甜清水。

聆听这些年的故事,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幸福之水在青藏高原上逆流而上,让被水所困的几万人重获欢笑。这份欢笑与奔腾的雪山、飘渺的白云一同构成了青藏高原不老的风景。

“背水姑娘”背负的不仅是重担

藏族歌手容中尔甲的歌声中,《背水姑娘》唤起了多少人心中的情感涟漪。小河流水、月儿弯弯的浪漫景象背后,是背水姑娘们沉重的现实。为了家人的清晨用水,她们必须在黎明前出发,长途跋涉去取水。那水流中不仅有人畜共饮的痕迹,雨季时还是浑浊不清的。面对这样的困境,她们的脊椎和腰椎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损伤,中年后的驼背成为许多人的命运归宿。

在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遗址见证了背水历史的悠久。尽管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和工程性缺水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也在卡若区面达乡诺通村得以体现,直到2017年,老祖先们传统的取水方式仍未改变。

这样的情景不仅局限于一地。在山南地区乃东县颇章乡夏果村的巴桑家中,一家五口人每天需要背着沉重的水桶走很远的路程去取水。日喀则市江孜县的干旱地区更是缺乏地表水和地下水,“背水姑娘”们每日的劳作显得尤为艰辛。

当容中尔甲唱出深情款款的歌词时,“背水姑娘”们心中的重担或许无法用歌声来承载。她们的背上已经承载了太多的负担,无法再增加任何一丝重量。

从旧时的劳作到新的希望

自2001年起,“母亲水窖”项目目光投向西藏等偏远地区,致力于解决饮水问题。项目先后在西藏80多个县(市)、100多个村镇实施,为7829户家庭、5.2万人及85万多头(只、匹)牲畜解决了饮水难题。这种关切与帮助成为了青藏高原上另一种行走的方式。

在气候恶劣的阿里地区,“母亲水窖”项目根据地理环境修建了太阳能光伏井,为当地带来了清洁的水源和希望。这样的项目行走从未停止过,从背水到建设“母亲水窖”,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向着希望的迈进。

幸福之花在水源处绽放

如今在西藏昌都地区,“母亲水窖”带来的干净充足的水流早已不止是解决了饮水问题还让更多劳动力得以“背水姑娘”们开始融入外面精彩的世界去探索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同时项目的成功也让更多地方有了蔬菜温室和其他副业收入让高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