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鱼我所欲也》
家国之思下册新编单元。
一、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不为苟得也(gǒu)。
→一箪食(dān)。
→为了追求宫殿般的生活而不顾道德与操守(wei)。
→轻轻地拿来给你(cu)。
→一豆羹(gēng yā)。
→故患有不可以不解决的困难(bì yù)。
二、阅读与理解。
当面对“鱼”和“熊掌”的选择时,选择者往往必须舍弃其中之一。这是生活中的常态。同样地,在面临生存与正义的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对于有些人来说,追求生活是他们的一切,因此他们无法舍弃任何能带来生活便利的东西。对于那些有更高追求的人来说,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生存,更是正义和真理。他们知道,有些东西比生命本身更重要,而有些事物虽然深恶痛绝但无法回避。人生常常要面对许多抉择,就像所向往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生命的诱惑一样,即使前方充满荆棘和坎坷,我们也必须勇往直前。这一点不仅仅是人们内心所具有的追求,而是每个贤能之人都能体现出来的。比如说,有那些仅仅吃一箪食物和一豆羹的人,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理想而甘愿舍弃生命。如果有人用的方式给予食物,即使是路边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食物给他们,即使是乞丐也不屑一顾。即便面对巨大的诱惑,如果违背了礼义原则,那么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毫无意义。为了宫殿般的生活、为了妻妾的服侍、还是为了所谓的富人的尊严,我们都应该失去什么吗?答案是,不应该这样做。
三、词义解析及解释。
关于“鱼”和“熊掌”的比喻以及“生”与“义”的选择问题已经在上文中提到。对于人们来说,有些东西的价值远超过生命本身,而有些深恶痛绝的事情即使再讨厌也无法避免。那么,在面对生命和生存的威胁时,我们是否可以使用任何手段来保全自己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在“生”与“义”的问题上,人们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正义。同样地,“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追求和信念,“所恶有甚于死者”则指人们所深恶痛绝的事情。这些都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和价值观。
(1)在对待生死、义利的问题上,作者明确提出“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的“是心”指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追求和信念,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是为了通过比喻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这种从日常事物入手的写法形象生动,易于读者理解。
四、仿写句子并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在面临人生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呢?我的取舍观是:金钱和我的人格相比,当两者不能兼得时,我会选择保留自己的人格。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的话,那么这些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2)经历过忧患之后人们才会明白安乐的重要性,处于安乐之中反而可能让人丧失警惕性而导致失败。
五、相关语文实践活动及拓展知识。
1.某班开展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参与者需要回顾并分享孔、孟及其弟子的故事。比如"孟母三迁"、"孟母断织"、"韦编三绝"等故事都反映了孔、孟的教育理念和家庭价值观。《论语》和《孟子》中还包含了许多精练的成语和含义丰富的语句,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等。现代社会中有些家长效仿"孟母三迁",争相购买名校周边的房产,对此现象的看法是: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同样重要,家长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孩子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