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之丘和一丘之貉
国学成语《一丘之貉》的由来,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历史。
试举一例句:近年来某些在国际事务中频频搞小动作,这些行为简直就是一丘之貉,不可不察。
杨恽,身为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外孙,亦是丞相杨敞,其博学多才,广泛。他年轻时便被任命为郎官、骑郎,并常侍宫中。因其办事干练严正,被加官为左曹,负责处理百官上奏事务。
公元前66年,大司马霍禹等人因失去汉宣帝的信任,密谋。杨恽得知此事后,及时向宣帝禀报,了他们的。杨恽为平通侯,声名大振。
当初在宫中服役的郎官中,有些人出身豪富,为求更好的常。杨恽后大力整顿此风,对者一律免职,对有才干者则积极推荐。他自身清廉自守,从不收受非义之财,甚至将父母遗产分给宗族兄弟。
杨恽自恃才高,说话无所顾忌,喜欢揭露他人隐私,这也让他得了不少人。有一次,他针对高昌侯革忠车马受惊一事及匈奴单于因无道而之事发表评论时,虽是出于忠言,但在社会里却属于犯禁之言。幸而当时无人,他才得以幸免于难。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55年时,杨恽因言论不慎被人告发。他写的信件被廷尉查获,皇帝震怒之下,将他下令。于定国主张以极刑惩处杨恽,但宣帝念及他的功绩,最终只下令削去他的爵位和。
杨恽退居家中后仍心存不满,与友人孙会宗交流时直抒己见,流露出对的不满情绪。不久有人告发此事,廷尉查获了其书信。宣帝得知后极为恼火,最终下令处死杨恽。
在社会中如杨恽这样的臣子须格外注意言行举止方能免遭祸患而他的故事也告诫后人言辞需谨慎否则可能招致大祸。杨恽的命运令人唏嘘但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忠诚与道德的严格要求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