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老师发言稿简短


【新闻来源:启智育儿新闻发布】

语言是孩子认知与思维的桥梁,更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为推动幼儿语言的连贯性发展,强化孩子表达能力,教育者们对语言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不久前,张杨校区小学的语文老师们特赴竹园幼儿园进行教育研讨。

四月九日那天,一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齐聚竹园幼儿园,开展了一场关于“促进幼儿语言经验连续性发展”的联合教研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对幼儿园大班语言集体教学以及户外游戏环节的深入研究,探寻推动幼儿语言连续性发展的策略。在活动中,教师们采用头脑风暴、微格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总结梳理,以深化对日常教学中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的理解与实施。

小学教师的幼儿园教学观察:

教育需要放眼未来

老师们认真观摩了竹园幼儿园的一堂课堂展示《咕咚来了》。这堂课以语言发展为核心,教师通过游戏“传声筒”引导幼儿感知信息传递的偏差,理解清晰表达与仔细倾听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分段解读故事,运用逻辑关联词提升幼儿表达的逻辑性。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幼儿讨论“误传信息”的案例,培养其理性意识和正确传达信息的能力。

小幼教师头脑风暴交流:

语言成长在教学互动中

在随后的头脑风暴环节中,竹园幼儿园与竹园小学一年级的教师们就《咕咚来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双方学方法进行了比较与交流。一年级语文老师们更结合课堂实际,对提升小学语文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

高志梅老师提出,小学课堂更强调个性化指导,对语言发展较慢的孩子给予更多鼓励与关怀;对语言能力较强的孩子则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她建议幼儿园教学中可多给孩子提供长句表达的机会。

备课组长分享道,小学课堂更注重系统性的语言训练,如识字、朗读和积累等。通过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孩子在倾听与模仿中发展语言能力。而幼儿园则更侧重于游戏化与情境化教学,关注口语表达的完整性与条理性。

江宇声老师认为,小学课堂中应鼓励孩子用自己语言清晰讲述故事经过,进行角色扮演以强化其语言表现力与情感体验。

李岩老师则从小学语文素养的度发展谈起,指出《咕咚来了》等故事为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口语表达及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优质素材。

微格分析环节揭示:

户外游戏中的“童言稚语”奥秘

在微格分析环节中,竹园幼儿园大班的陆老师分享了孩子们在游戏前如何协商合作、确定游戏规则并积极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充满童趣与智慧。老师们进一步从交往合作能力层面深入解读了幼儿在户外游戏中的表现,明显看到孩子们语言经验的丰富与进步。

为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的持续发展,教师们提出了诸多建议:如游戏前引导幼儿制定计划并阐述想法;游戏中积极参与互动、适时提问以引导幼儿深入思考与表达;游戏结束后全面交流分享以鼓励孩子们详细讲述经历与感受。

幼儿园重在“玩中学”语言,小学则重在“学中用”语言。未来,我们将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共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与未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将继续探索出更符合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教育方法与路径,助力孩子们在语言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或有误侵您的权益,请通过邮箱与我们联系:.com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