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报》主要讲了什么?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新
青岛儿童文学作家李轶(笔名螳小螂)的最新作品《“童心之爱”自然故事绘本》已经由阳光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这套作品主题围绕生物和环保,是全国首部融合文化与公益的绘本集。作品中结合了文学、科学、生态、环保、心灵成长等多元素,强调对童心和自然教育的呵护。通过《会“言语”的植物园》、《蜗牛修补匠人的传说》、《金鱼小侦探》和《猫头鹰雪夜的故事》四个充满爱的故事,描绘了孩子与自然生物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突显了生物多样性的魅力与重要性。
记者:请您谈谈《“童心之爱”自然故事绘本》的创作初衷。
李轶:创作这套作品的灵感源于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童心的关注。从小在城市的街道上长大,虽然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不多,但我心中一直怀揣着对自然的向往。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我看到了环境的情景,因此希望通过作品传达出保护自然、爱护动物的信息。我的作品中以动物为主题,尤其是海洋动物,希望通过故事让更多人关注生态环境。
《会“言语”的植物园》的创意来自于我对城市绿化和植物生存环境的关注。《金鱼小侦探》则是我儿时饲养金鱼的回忆与现代环保意识的结合。《蜗牛修补匠人的传说》则是我对小时候观察蜗牛的回忆与对生态修复的思考。《猫头鹰雪夜的故事》则是我成年后对城市野生动物保护的思考。
记者:这套绘本有哪些特色?
李轶:这套绘本共四册,每册都讲述了一个充满爱的故事,故事的主角都是我们熟悉的生物,包括植物、软体动物、鱼类和鸟类。我们在讲述故事时,始终站在孩子的视角,希望通过故事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爱护之心。
这套绘本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绘本。每册图书后面都有图文并茂的科普内容,形成了“故事+科普”的复合型绘本模式。在故事中,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爱与温暖;在科普中,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学到知识,了解世界。除了故事和科普外,我们还为每本绘本配了一首同主题的科普儿歌,希望通过儿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记者:在您看来,儿童文学创作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李轶:我认为儿童文学创作最重要的特质是带着童心去写。这并不是说只要作品中的人物是儿童就是儿童文学了。我们在创作时,不能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要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也要有转化能力,把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地触动孩子的心。
记者:您为何将这套书的版税捐赠给北京市企业家环保会?
李轶: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支持环保事业。我对国内的环保项目比较了解,认为SEE会所做的工作很有意义。我希望通过我的微薄之力,为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一点贡献。
记者:近期有何创作计划?
李轶:目前我正在创作一部以野生动物为主题的科普作品《野趣横生》。我还会继续创作我的“章鱼兄弟”系列作品。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不断的创作,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了解世界、探索世界并产生思考。
《“童心之爱”自然故事绘本》不仅是一书,更是一份对童心和自然的关爱与呵护。希望通过这套作品让更多的人关注生态环境、爱护动物并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