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去学校上学怎么请假


近年来,中小学生主动缺勤和拒绝上学的情况逐渐增多,特别是在期间,线上线下教学频繁切换的背景下,拒学现象如水草般浮现。对于这一问题,教育界及社会均高度重视。

在XX市,针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日益深入。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的何丽副教授和阮琳燕博士及其团队对青少年拒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因社会心理因素不愿意去学校上学,给家长和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什么算是拒学呢?拒学,简单来说,就是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到学校上学的情况。这种状况的主要特征包括上学严重困难、经常长时间缺课、对上学有情绪困扰等。值得注意的是,拒学并不等同于厌学,有些孩子在学习上表现优异,却因心理压力而无法踏入校门。

据何丽教授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存在拒绝上学的行为。在精神科门诊中,有拒绝上学行为的儿童占寻求心理咨询儿童的5%。而在广州市的一项调查中,这些学生的拒学行为检出率更是高达22.5%,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初一和高一这两个年级段,是青少年拒学的高发期。

对于拒学的孩子,他们往往处于一种蛰居状态,不出门、不社交、生活作息紊乱。这种状态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家长们常常陷入焦虑、自责、愤怒等情绪中,家庭矛盾频发。

对于孩子拒学的问题,家长们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有人认为这是心理疾病,需要送到医院治疗。何丽教授认为,孩子拒学后,家长应该首先去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就诊,听取医生的评估和建议。孩子可能存在抑郁、焦虑等症状,但这不一定是拒学的主要原因,而可能是长期拒学在家的次生症状。

拒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何丽教授将其归纳为性格特质、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外部干扰等多个方面。例如,一些孩子可能因为追求完美、敏感等性格特质而倍感压力;一些孩子可能因为学校环境过于严苛而倍感压抑;一些家庭可能因为缺乏支持而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因为沉迷于网游、手机等事物而受到干扰与诱惑。

目前,许多家庭在面对拒学的困境时感到孤立无援。学校和社会尚未形成有效的干预体系。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拒学干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家长需要提升学习力,与教师积极沟通,用心陪伴孩子,及时发现并解决不良情绪和问题征兆。学校则应开展拒学的预防工作,改善学校氛围、预防校园欺凌等。社会应为这些孩子和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

日本及欧美已经、颁布法案来防治这一问题。希望我国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对拒学现象进行调研并适应本土情境的为这些孩子和家庭提供一个友好和支持性的社会环境。

只有家校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干预机制才能有效地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重返校园。《半月谈》记者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这一问题为孩子们的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