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古文朗读


北宋时期,历史学家司马光自幼便展现出了卓越的学问天赋。他七岁时便听得津津有味《左氏春秋》,听后还能为家人详细讲解其中的大意。自此之后,他手不释卷,无论寒暑饥渴,都沉浸在书海之中。少年时期,司马光曾在四川广元县西嘉陵江边的乌奴山顶读书。

到了北宋熙宁年间,司马光被任命为西京判官,随后在洛阳购得田地二十亩,筑建了“独乐园”。园内建造了藏书楼,藏书达万余卷。正是在此,司马光接受了皇帝的旨意,开始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宋英宗时期,他还获得了皇室赐予的藏书2400卷,用于参考撰写。他深入研究各种历史文献,无论日夜,用心揣摩,“穷竭所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最终编成《资治通鉴》。这部史书因被神宗赐名而闻名于世,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史学巨著。

司马光藏书之丰富令人叹服,他的博览精神也是独树一帜。他当时特制了一个“警枕”,以圆木为枕,夜以继日地读书。每当他困倦时,枕着它睡觉,一旦身体,圆木滚落便会唤醒他,让他重新投入学习。或者他也会用冷水洗脸来提振精神。他在读书时强调“诵读”,并曾说:“书籍不可不背记。无论是在马上骑乘还是夜晚不能入睡时,吟咏诗文,领会其中之义理,能收获很多。”但他并不提倡每本书都死记硬背。

司马光之所以能够在学术上取得显著成就,与其采用的诵读式读书方法密不可分。除了司马光之外,古代也有许多学者下苦功夫背诵经典书籍。比如秦始皇后,汉初的文献多已散失,但汉文帝为了寻找《尚书》,不得不依靠90多岁的伏生。同样地,女诗人蔡文姬也展现了超强的背书能力。这些古代学者都明白,除了熟读和记忆之外,真正的学问还需从心底领会并有所创作。

这种背诵和熟知的传统并不只限于个人才情展现。伏生和蔡文姬等人的故事成为文坛佳话。他们的记忆力固然出众,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平时的积累和勤于抄写的习惯。他们不仅会背书,还能默写出来。蔡文姬更是能在“成诵能默”的基础上创作出《悲愤诗》等传世之作。

宋代学者张载曾说:“书须成诵”,并强调“学未至知化非真得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治学经验:要想真正掌握知识并得以升华应用就需要深入阅读并积极背诵并且不仅仅是浮于表面。在今天我们读着前人的佳作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像前人一样深入地阅读、多读、多背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与发展让我们的智慧得以发展增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综上所述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以及其他古人的学习方式仍对今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