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喑是什么意思
古语有言:“泛览群书,阅尽世事。”在这无尽的岁月中,每一句成语都是岁月积淀的智慧结晶。今日,让我们一同探索——
“万马齐喑”这一成语,其源头可追溯至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之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沉闷压抑、万马无声的画卷。这幅画卷仿佛揭示了社会陷入无言的泥沼,人们都缄口不言。历史长河中,万马齐喑的时代屡见不鲜。
在清朝的盛行之期,《宰相刘罗锅》中描绘的场景令人心惊。乾隆皇帝视察时,百姓以哑语交流,深怕说错话。朝堂之上,刘墉虽一心为民、欲革新弊政,但在高压之下进谏实属不易。他常借笑话和典故委婉进言,却难以撼动那腐朽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喑”字的奥秘。
“喑”字的读音与构造:
“喑”字的读音为【yīn】,其同音字包括音、印。从构造上看,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部首为口,属于五行中的土。
关于“喑”字的形意与声旁:
“喑”字是个形声兼会意字。“口”是人类发声的重要器官,“喑”从“口”的部首,暗示其含义与口的发声功能紧密相关。在“喑”字中,“口”代表着表达功能的受限或阻碍,意味着无法正常发出声音或清晰表达思想,体现出一种言语被抑制的状态。
“音”作为声旁,在古音系统和现代读音中都与“喑”有相似的发音。在“喑”字中,“音”不仅提示了读音,还表达了与声音相关的意义。当声音出现异常,如嘶哑或无法发出声音时,便可用“喑”来描述。
“喑”字的多重含义:
根据《说文·口部》的记载,“喑”在宋齐时期被用来描述小儿哭泣不停的状态。其本义为小儿泣不止。引申开来,它也指因悲痛过度而无法出声的哭泣。在《伤寒杂病论》中,有“语声喑喑然不彻”的描述,意为病人说话声音低微且不清晰。
“喑”还引申为沉默、不说话的意思。如《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中的“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意思是臣子们因敬畏爵位而不敢说话,近臣沉默不语,远臣则欲言又止。
在特定情境下,“喑”也表示声音的相应和,如韩愈与孟郊的《同宿联句》中的“清琴试一挥,白鹤叫相喑”,意为弹奏清琴时,白鹤的相互应和。“喑”还用来形容怒喝声,如晋代左思的《吴都赋》中“睚眦则挺剑,喑呜则弯弓”,意指愤怒时便会拔剑或拉弓。
关于“万马齐喑”,其正确读音为“wàn mǎ qí yīn”。它形容所有马都沉寂无声,常被用来比喻人们沉默不语、社会沉闷压抑的氛围。